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内蒙古地区抗日战争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程丽   2022-11-11 16:04:46

  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现代民族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构成有着特殊意义。本文所指的内蒙古地区即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抗日战争时期大致包括当时的绥远省、察哈尔省和热河省大部分地区、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以及宁夏省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等地,境内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杂居。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大多分别从内蒙古东西部地区考察内蒙古地区的抗战问题,或集中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等重点选题,而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和讨论尚不充分。

  目前,学界从整体上直接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抗战问题主要集中在通史类学术著作中。如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的《内蒙古通史·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以及郝维民主编的《内蒙古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相关章节对内蒙古东西部抗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评述。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从整体看待内蒙古地区抗日战争的观点,如马寒梅《内蒙古地区抗日斗争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阴山学刊》1995年第3期)分别从“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西进北犯’的战略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牵制、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方面论述了内蒙古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有学者关注到内蒙古地区整体抗战史的研究,如张建军在《关于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民族史研究》2019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不应该局限于“侵略—抗争”二元研究路径,而应更为全面广阔地从多层面、多视角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战争。此外,他还提出了由于今日的行政区划和抗日战争时期差异较大,档案资料搜集困难,档案管理部门和研究者应在这一方面加以更多努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深入地认识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内蒙古地区较早举起了抗日大旗,并在全国抗战局势中担负起战略牵制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约一个月,内蒙古东部地区就爆发了辽北蒙边骑兵浴血抵抗日伪军的战斗。1932年11月,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组建了东北民众救国军,与日军奋战一月有余。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斗争由东部地区正式开始。

  随着日伪侵略势力的西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抗日斗争也陆续展开。其中,1936年的绥远抗战震动全国。绥远抗战的胜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且对西安事变产生了直接推动作用。毛泽东曾评价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可见,内蒙古地区较早抗击了日寇的侵略,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推动了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全国抗战时期,内蒙古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被纳入华北战场,在国民政府抗战部署中担负起战略牵制作用。1938年初至夏季的徐州会战中,绥远战场作为徐州战场的策应,承担牵制西北地区日军之责。1939年10月,国民政府对日伪发动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其中第八战区绥西部队担任相机助攻任务,“加强绥西五、临之守备,并控置有力部队于临河,及宁北、绥新公路附近,拒止敌之进犯,并相机协助第二、第十两战区之作战”。

  可见,内蒙古地区较早开始了抵抗日伪军进攻,并且成为全国抗战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了战略牵制作用。

  其次,内蒙古地区在抗日战争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

  “九一八”事变后,根据“满蒙政策”既定方针,日本关东军立即制定了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侵略计划。1932年2月郑家屯会议上,内蒙古东部地区被确定为伪满政权的一部分。伪满政权正式建立后,这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并成为日寇南下和西进侵略中国的基地。

  随着日伪军的西进,以及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全国抗战开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空前上升。特别是绥远地区,其北接外蒙古,西南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及之后的陕甘宁边区接壤,南接山西省,东南部紧邻京津门户张家口地区。绥远中部的五原可直通外蒙古,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接受苏联援助的重要孔道。

  对于日伪军而言,若占领了绥远地区,北上可对苏联形成钳夹之势,南下则可直取山西、进攻河南等中国腹地,西进可侵占中国西北地区。而对于国民政府来说,丢失绥远,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失去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甚至失去中部核心地区,并被切断来自苏联的援助。

  这一战略意义,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就被国民党一个普通机要员道破:“单就军事方面来说,绥远北联外蒙古,南接山西、陕西,是甘肃、宁夏、青海的孔道。绥远如果有失,不但山西不保,就是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五省,都不免沦入敌国的版图。至于中苏的关系,从此横被截断,西北的肥原,势成东北第二;倘敌人再由此下四川,到云贵,出河南,窥荆湘,那么整个的中国,都要全被席卷了。”(丁君匋编:《今日之绥远》,杨奎松主编:《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华北危机7》,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页)

  内蒙古地区虽然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最早爆发地,但随着抗战局势的演进,却自然地被推到了抗击日寇的最前沿,成为关乎全中国抗战成败的关节点之一。

  最后,内蒙古地区抗战的多民族性特点显著,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性质。

  内蒙古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抗战甫一爆发,世代居住于此的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就与汉族一道,共同举起了抗日大旗。其中,除了有以蒙古族为主体组建的新三师和蒙古族广泛参与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外,还有回族将领马鸿宾指挥的国民党抗日力量,涌现出以荣祥、奇俊峰、巴云英等为代表的民族抗战人物。

  因此,内蒙古地区抗战时期的多民族参与,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并肩抵御日寇侵略以及各民族对于共同家园认同的历史事实。这种认同感及归属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率先得以在内蒙古地区由理论成功付诸实践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深化对内蒙古地区抗战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不仅可以拓展内蒙古地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蒙古地区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抗日战争内蒙古正面战场研究”(15XZS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