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小八路”巧送“鸡毛信”
来源:环球网   2015-06-25 10:34:52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见习记者唐修岳

  儿童团长海娃机智勇敢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故事陪伴过很多人的童年,他拿着红缨枪,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的经典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济宁,任城水产局离休老干部郭学哲的抗日经历恰巧和小海娃有相似之处。6月19日,记者来到郭学哲家,听老人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

  初见郭学哲老人时,他正闲然自得的在书房里,用力透纸背的墨迹书写着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当老人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时,依旧感慨万千:“我时刻都没有忘记当年抗日时的情景,仿佛一切都还发生在昨天……”

  郭学哲,1930年12月出生在山西吕梁太行山区孝义县司马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那年,正是“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他毅然参加了村儿童团,成为了一名小八路,负责站岗放哨。11岁时,郭学哲跟随二舅来到了抗日根据地山东泰安楼德谋生。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和考验,1944年3月,郭学哲见到了泰南地区徂徕县武工队情报站站长程隆。因为郭学哲在酒店里工作勤快、机灵,人品又好,程隆开始把他作为通信员培养,负责传送泗水县窑山村土地庙和泰安县楼德山西会馆关帝庙的两处秘密情报。“我们送信都是单线领导,保密工作要做好。”郭学哲说。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最初几次送信郭学哲很紧张,但几次之后就掌握了其中的秘诀。为了方便送信,他跟程站长学日语。为了不让鬼子搜身,每次送信前他都把自己弄得脏兮兮。抓住鬼子爱抽烟的特点,他也学会了抽烟,遇到搜身时,他就让几支烟套套近乎。在担任送信员期间,出现了几次危险情况,不过都被他机智化解了。

  1944年12月初,正在泗水县宫治成酒店当伙计的郭学哲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让他立刻启程前往泗水县窑山村土地庙递送重要情报。“但是送情报的路可不好走,最怕搜身。”郭学哲老人告诉记者,在这三十多里的路途中,他必须经过两个日本宪兵队设置的关卡。每一个关卡,日本宪兵都要搜身检查。藏在身上的情报,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充满了致命危险。经过楼德镇南泉村时,他遇上了凶恶的日本宪兵队。“小鬼,哪里的干活!”面对鬼子的质问,郭学哲没有慌张,而是笑嘻嘻地向敌人走去,趁着从腰里掏烟的瞬间,把情报掖到了大腿内侧。“太君,太白骨,太白骨(烟)。”几句恭维话,让日军对郭学哲放松了警惕。日本宪兵看到郭学哲不过是一个14岁的小孩,夺过香烟便不耐烦的大叫着说:“小孩的,快滚!”就这样,郭学哲准时、安全地将情报送到了指定地点。

  1945年夏天,县武工队在楼德宫李村开会时,郭学哲被安排放风任务。他悄悄的躲在暗处,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会场周围的情况。可是谁曾想到,会议还没开完,县武工队的行踪就被日本汉奸队发现了。为了保护会场内人员的安全,郭学哲不顾自己安危,立即发出信号通知武工队撤退。当队伍撤退到安家陵时,为了保护队员一直留在队尾的郭学哲,右眼皮被手榴弹皮崩破,鲜血从眼角涌出,半张脸瞬间变成了刺眼的红色。“我这伤口的位置与眼球非常近,差点就失明了。”郭学哲老人手指着自己的饱经风霜的面庞,笑呵呵的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让人敬佩无比。

  虽然过去了六七十年,讲起过去的事,郭学哲还是感觉历历在目。“那个时候,大家心里啥都没有,就一个想法,打鬼子。为了打鬼子,命都不重要。”郭学哲现在是四世同堂,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整理以前的照片,回忆过往的岁月。“这些故事都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历史不能被遗忘。”

  本报与市老干部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合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