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战期间八路军如何对待被俘的日军俘虏
来源:铁血社区   2015-07-03 09:39:15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俘虏政策,又是怎样的呢?

  抓俘虏变得很困难

  众所周知,全面抗战自1937年的7月7日打响后,无论是国军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面对的都是最为精锐的一批鬼子。可以这么说,1937年的普通鬼子,放在抗战的最后两年,都是军曹甚至小队长水平。这批鬼子,不但受训充分,并且军国主义思想在其脑海中根植得很深。从姜文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中的一幕,就可以看出军国主义对日军士兵的毒害程度:村里的老人审问鬼子:在中国杀过男人没?糟蹋过女人没?鬼子居然面无惧色,疯狂咆哮道:杀过、都干过。我来中国就是为了干这个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片子,还是描述的1945年的鬼子。由此可见,抗战初年,想要俘虏一个鬼子,是多么的困难。

  但难归难,也不是没有。要说起抗战期间抓的第一个日军俘虏,这战绩还得算在八路军头上呢:

  当夜幕降临时,战斗已基本结束,686团共歼敌500人以上,在向林彪汇报了战况后,陈士榘让团长李天佑将指挥所移进了广阳镇。此时,镇内还有不少残敌在负隅顽抗。陈士榘进入镇子,听到零星的枪声后,又一次激起了他抓俘虏的强烈愿望。顺着枪声,他来到了一个小院门口,看到已有不少战士将院子团团围住,一个战士正准备向院子里投手榴弹。“慢着!”陈士榘连忙制止:“有多少鬼子?”“报告参谋长,就一个,钻进了院子,老朝我们打枪。”陈士榘一拍大腿,将手枪别在腰间,“那还不抓活的?扔什么手榴弹。”他侧身闪进院门,师侦察科长苏静也跟了进去。又一声枪响,子弹打在门框上溅起一串火星,陈士榘猫着腰悄悄摸到窗口旁边,用刚刚学会的日语喊道:“缴枪不杀,宽待日本俘虏?”这时院外的战士们也用刚学会的日语喊话,那名日本兵又胡乱放了两枪。陈士榘耐着性子,尽量用温和的口气喊了几遍。“明白明白的……”屋里传来生硬的中国话,那声音充满了恐惧。陈士榘一阵惊喜,可等了老半天仍不见屋里有任何动静,他忍不住一脚踹开房门,借着月光一眼就瞧见了明晃晃的刺刀,伸手抓住枪管用力一拖,鬼子吓得尖叫一声,连忙松手。明亮的月光从门窗射进来,照在日本兵苍白失色的脸上,陈士榘定睛一看,差点捧腹大笑起来。鬼子站在一个粮食筐里动弹不得,看来挣扎了好一阵,累得汗水把军衣都浸透了。陈士榘费了好大劲才将那名日本兵拖出筐。日本兵吓得浑身发抖,汗珠从额头上淌下来,将陈士榘的军衣也浸湿了一大片,苏静等人冲进屋子,兴奋地大叫起来:“陈参谋长抓了俘虏!”陈士榘在回忆录中说,他亲自捉俘虏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镇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来看,因为这是八路军捉到的第一个日本俘虏。经审讯,这名俘虏是日军第20师团第79联队辎重兵军曹加膝幸夫。

  铁血网提醒您:点击查看大图

  被俘虏的日军士兵

  真正的人道主义待遇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日军精锐部队的不断消耗,和八路军在战争中越打越强,被俘虏的日军开始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对待这些俘虏,就成了八路军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前一篇文章曾经说过红军时期对待国军俘虏的政策:保护俘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想留的审查通过可以留,想走的不拦着,还发给大洋做路费。但红军时期的俘虏政策,是基于“被俘的也是中国人”这样一个大前提来制定的。而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面对的,是一支来自异国的,并且凶狠残暴,基本人人都背负中国人命的军队。对于这样的俘虏,八路军是怎么对待的呢?

  最初的时候,一场战斗结束后,面对抓到的鬼子俘虏,很多八路军战士都期望能就地枪决这些禽兽不如的鬼子。但比起国军,八路军是一支讲政治、执行力更强的部队。各级指挥员,会对这些战士讲道理和做工作,努力让他们明白:对八路军来说,这些鬼子不杀,比杀了更有利。

  的确,不杀俘的政策在八路军中得到很好的执行。以八路军冀中军区为例,在1938年以后的3年时间里,俘获日军60多名,其中有少将特务大本青,还有尉官、教官、医官、指导官8名,军士和士兵50多人;1941年“百团大战”,八路军俘获日军281人;1942年在田家会战斗中,八路军120师俘获日军100多人。

  并且,除了八路军俘虏的日军战俘外,有一些鬼子,甚至主动向八路军、新四军投诚:  1940年9月,产业工人出身的日军士兵坂谷义次郎,不堪忍受日军官兵对中国人的枪杀、抢掠和强奸,率先向新四军投诚,后来他牺牲在抗日战场;在他之后,南通汇龙镇有14名日军士兵向新四军投诚;日军炮兵丰川秀雄等两人,携带步枪和手枪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山本师团822部队兵长渡边和其妻子一同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军曹田井达三和上等兵中孝次郎等3人,携带步枪3支、子弹300发、指挥刀一把,向新四军投诚;日军宪兵伊山志雄的父亲、哥哥被强迫征兵后战死,嫂子和妹妹又被强迫送到中国战场当军妓,受尽凌辱,伊山志雄满腔悲愤地向新四军投诚;日军童山部队中的6名朝鲜籍士兵向新四军投诚;驻守南京的18名日军士兵,准备集体向新四军投诚,后因消息走漏,被日军抓回,6人被判死刑,12人被判5年以上徒刑;巢湖县日军一个小队20余人,在小队长川井一太郎的率领下起义,参加了新四军,与新四军并肩抗日。日军向八路军投诚的也不鲜见。

  俘虏的日军越来越多,除了确保不会杀害他们,八路军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吃饱了就得干活了

  生活上,会给予他们比八路军士兵好得多的待遇。当时八路军的月津贴为:士兵1.5元、排级2元、连级3元,而日俘一律按连级军官待遇。中国官兵以小米为主,连八路军首长也吃小米,俘虏们却主要吃大米、白面。上午是一菜一汤,下午是两菜一汤,几乎天天都有一点肉。根据地的群众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省给他们,衣、被、鞋袜等生活用品也优先供给。

  但八路虽然人道,要是想着在八路这边好吃好喝不干事儿,那也是不可能的。吃饱喝足养好伤,就得给八路干活了。首先是接受八路的教育:你们也是穷苦大众的子弟,你们为了日本军阀和财阀,来侵略中国,你们为了什么呢?你们搭上命给他们抢地盘抢资源,亏不亏?

  日本人也不傻,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被感化了。

  被感化之后,就要给八路干活了。具体是干啥呢?就是劝降和瓦解敌军。比如1938年7月12日,决死三纵队八总队一大队在翼城县东坪俘虏的日军士兵吉田太郎,经过改造教育后,多次随队行动,向战斗中被包围的日军喊话,宣传八路军的俘虏政策,瓦解日军斗志。甚至在被晋绥军抢走后,依然找机会跑回了决死三纵这边。后又调到八路军总部敌工部工作,一直战斗在太行山上。

  中共的政治工作水准,的确不得不服。

  另外,用日本战俘瓦解日军的手段,八路军也是花样不断翻新。八路组织日本战俘成立了反战同盟,共同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战来瓦解敌人。当时的手段之独特,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多才多艺,不但能写文章,还善于绘画。在艰苦的环境下,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仅1942年就多达几十万份,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秋山还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后来,每当夜间反战支部到敌人碉堡前喊话时,总有日本士兵问:“秋山君在哪里,他还好吧?”当时日军中纷纷传说“八路军中有个‘秋山良照’部队”,日军还专门讨论所谓“秋山事件”。日军下令通缉秋山良照,并发表公告,以连升两级和1万元作为悬赏。

  反战同盟支部正在编写日文宣传品

  再看一个更绝的:

  反战盟员石田雄是胶东支部的宣传委员,他有一副清脆甜润的歌喉,并且能根据日本士兵的要求唱日本各地的曲调。1943年深秋,他到山东文登县城据点喊话。敌人正想开枪,石田雄用优美哀伤的男高音缓缓地唱了起来:夜半人静月更明,寒光斜射照进窗。期待在渺茫异国的丈夫啊!妻子和孩子非常寂寞和悲哀……歌声随风吹进碉堡,里面的士兵不寒而栗,思乡厌战之情油然而生。“你唱得太悲哀了,我们很难受。”碉堡里传出了声音,喊话就自然地开始了。

  最后看一个大神级的:

  在晋西北,某日军据点的士兵常年以黑豆为食,晋西北支部编出了“不要让我们吃黑豆”等传单发给日军士兵,并将日本歌谱谱上反对吃黑豆的新词,写在长长的木牌上,夜晚插到日军据点旁边。在华中,苏中支部制作的精美宣传画,被日军据点哨兵看到,竟忍不住号啕大哭。原来上面画着一轮明月,月亮里站着一名妇女,月亮下是一座孤零零的碉堡,形单影只的士兵在站岗;在冀南,在反战同盟的争取下,还建立了一些“和平据点”。少尉分队长津金,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都亲自拿着小白旗,不打八路军,八路军也不打他。日军先后5次合击八路军,他的小队都故意让开缺口让八路军突围。  除了留用还有交换

  除了改造留用外,一些日本战俘,还会用来与日军交换。

  1944年1月,一架日军飞机因机械故障坠落在山东解放区昌邑县东利渔村附近,当地民兵发现后,立刻组织人员赶往坠机地点,经过一场斗智斗勇,民兵们英勇地活捉了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山田井马,并且,这厮还是冈村宁次的远房侄子。尔后,我军用这名“特殊”战俘与日军当局进行了中国抗战史上少有的战俘“交换”,换回了我军40余名重要干部及抗日战士。

  这买卖,值。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