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烽火三秦记:八路军359旅黄河畔铸就钢铁防线(组图)
来源:西部网(西安) 敬泽昊   2015-07-04 11:32:16

  

  当年359旅驻防吴堡使用的武器。

  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陕西和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西部网推出“烽火三秦记”系列报道,以亲临战火的陕西军民为采访对象,以时间为线索,以重大战役、历史事件为节点,全面展示三秦儿女为抗战胜利英勇参战,涌现出的无数感人事迹和谱写出的一曲曲爱国主义乐章。

  西部网讯 (记者 敬泽昊)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诞生于一千多年前的淝水之战,前秦的统帅苻坚遥望八公山上,错把漫山的草木看成东晋的军队,流露出“惧色”从而埋下了惨败的伏笔。

  在千余年后的吴堡河防保卫战,守卫在黄河西岸的八路军359旅,也给进犯的日军玩起了“草木皆兵”。穿着军装的稻草人让日军误以为八路军主力正埋伏在山间,一通炮击后才发现上了当,而我军则趁势反击,打退了来犯之敌。

  今年72岁的榆林吴堡县史志办原主任薛耀厚告诉记者,从1938年初开始,驻守在吴堡的军民与日军斗智斗勇,7年时间没有让敌人犯雷池一步,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359旅驻防吴堡 日军望河兴叹

  当地有句谚语叫做“铜吴堡,铁佳州,生铁铸就绥德州”,一方面说明吴堡、佳县和绥德这三个地方城防坚固,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区域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特别是吴堡,隔黄河与山西吕梁相望,一直以来便是联通秦晋两省的咽喉要道。特别是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后,这里便成了边区的东大门。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对岸的柳林县军渡镇,并在以此为中心的黄河沿线区域集结,准备进犯陕西,从而拉开了吴堡河防保卫战的序幕。

  据薛耀厚介绍,历时七年的吴堡河防保卫战,日军共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强渡,炮击轰炸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1938年春至1939年底,是攻防最激烈的阶段。日军在吴堡河防上下,先后发起大小进攻20多次。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决定让王震的359旅肩负起这一带河防的重担。“359旅打仗肯动脑子,除了弄草木皆兵之外,还会诱敌深入—放日军渡河,等他们渡了一半再开火。”薛耀厚说,在359旅官兵的带领下,吴堡军民合力,沿黄河铸就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359旅被调往南泥湾,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之中。而吴堡河防保卫战,则以1944年八路军渡河夺下日军阵地而宣告结束。

  吴堡曾接纳3万余山西难民

  薛耀厚为编写吴堡县志,曾采访了多位亲历者。据他描述,当年日军在对岸玉皇顶设置有炮台,隔三差五就会炮击吴堡县城,同时还派飞机进行过多次轰炸。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和连绵不断的炮声,是所有亲历者关于那些年最深刻的记忆。

  而吴堡人民也组织起来支援城防,他们依托始建于宋代的吴堡石城,修筑战壕、交通沟、抢修损毁的阵地,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就在八路军据河抗敌的同时,山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也不时从日军背后出击,极大的缓解了吴堡河防的压力。当得知日军对吴堡使用毒气弹后,山西的国民党军队则运来药品和粮食,接济守城军民。在薛耀厚看来,这种摒弃党派纷争,勠力同心的精神是值得大加赞扬的。而吴堡人也没有忘记对岸的恩情,1943年12月底,日军在山西离石、临县进行了溃败前的最后一次“大扫荡”,沿河山西民众大批西渡,来吴堡避难。据薛耀厚回忆,最多时,一晚上就过来3万多难民。而吴堡人则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仅有的粮食和有限的窑洞腾出来供给山西难民。

  当年激战的战场如今已恢复了平静。

  

  吴堡石城跺口遥望对岸玉皇顶,当年日军的炮台就设置在那里。

  

  吴堡石城上遗留的弹痕。

  

    吴堡石城始建于宋代,在历时七年的吴堡河防保卫战中受到极大的损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