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提要】
张冲(1904—1941年),字淮南,浙江温州乐清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爱国人士。1904年,张冲出生于浙江乐清的琯头村。他敏而好学,才华横溢。19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后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学习,次年又转入哈尔滨法政大学。毕业后张冲担任了国民党哈尔滨市委党部的青年委员,之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代理)等职务。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哀悼张冲
西安事变后国共谈判的桥梁
从1937年开始,张冲作为国民党的谈判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共两党在西安、杭州、庐山等地多次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开启了合作抗日的一系列谈判。张冲与顾祝同、贺衷寒组成了国民党的谈判小组,与周恩来、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等地开启了一系列谈判。每当谈判遇到矛盾和问题僵持不下时,大都是张冲从中协调,想方设法找到两党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推动国共两党的谈判取得成功。特别是在1937年的杭州谈判中,张冲成为蒋介石与周恩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与周恩来在杭州柏庐别墅前的合影,正是杭州谈判期间拍摄的。之后,国共两党在西安、庐山继续进行谈判,张冲始终都坚持联共抗日的政治立场,为国共两党最终的谈判成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称赞他“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周恩来深情回忆他:“先生与我一登莫干,两至匡庐,凡所奔走,靡不与闻。因先生之力,两党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
赴苏联争取军事援助的使者
1937年8月,蒋介石委任杨杰和张冲担任“国民政府工业部赴苏联实业考察团”,杨杰担任团长,张冲担任副团长。考察团名义上对外宣称是考察实业,实际上是前往苏联争取军事援助,商讨采购武器等事宜。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美英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不愿意援助中国,甚至连武器都不敢卖给中国,于是,国民政府把争取军事援助的目标转向了苏联。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地区有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在亚洲的侵略和扩张损害了苏联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和国民党有一些历史渊源。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曾经帮助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并且派遣了加伦将军作为军事顾问来华,曾经的合作让苏联成为蒋介石争取的目标。
蒋介石委派张冲作为副团长赴苏联争取军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冲曾经在东北学习和工作过,熟悉俄语,也了解一些苏联的情况。同时,张冲办事严谨细致,一定能够不辱使命。张冲也深知此行肩负的任务之重,如果能够顺利争取到苏联的军事援助,为中国争取到急缺的武器装备,那将极大增强中国军队抗战的信心。
此外,张冲还不忘争取中国共产党对他苏联之行的帮助。根据西门宗华的回忆,周恩来给了张冲一张名片,并且写上了“张冲先生为国共合作奔走,请以同志关系接洽之”的介绍词。有了周恩来的鼎力相助,加上国民政府代表的身份,最终斯大林接见了张冲和杨杰,并且同意给予中国武器弹药的援助。苏联援助中国的军事装备有当时急缺的轰炸机、驱逐机、坦克、反坦克炮、机关枪、弹药等,国民政府用铜、铁、桐油、茶叶、丝绸、皮革、棉花等作为偿还。虽然这批军援数量有限,却是雪中送炭,有力缓解了中国军队武器供应的不足,弥补了中国军队与日军武器装备的差距。张冲的苏联之行,顺利完成了争取军事援助的任务,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张冲在国民党内是主张亲共、联共的国民党左派。他从民族大义和抗战大局出发,充分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职务,想方设法为中共排忧解难,尽全力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两党关系急转直下,国共合作一度面临全面破裂的危险。为维持团结抗战的大局,张冲殚精竭虑、多方奔走,极力化解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尽全力减少皖南事变对两党关系的冲击。
周恩来难以忘怀的知己好友
周恩来和张冲相识于1937年2月国共两党在西安的谈判。在漫长的谈判交往与合作共事中,张冲与周恩来从谈判中的对手,逐渐成为相互钦佩的挚友良朋,结下了深厚的私谊。周恩来回忆说:“我认识淮南先生甚晚,西安事变后,始相往来,然自相识之日始,直到临终前四日,我与淮南先生往来何止二三百次,有时一日两三见,有时且于一地共起居,而所谈所为辄属于团结御侮。”
1941年张冲积累成疾,不幸因病逝世。周恩来悲痛万分,敬送了“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短短十个字,却字字深情,饱蘸浓墨,体现了他对张冲深深的缅怀与思念。之后,周恩来又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悼淮南先生》一文,深情回忆了他和张冲合作共事的点点滴滴,高度赞扬了张冲伟大的人格魅力。他深情写道:“淮南先生逝世将三月了。每念公谊,迄难忘怀,而且也永不能忘怀。”“碧血丹心,精忠报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而淮南先生正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淮南先生虽死,其至勇至谨有恒有方的精神,犹照后人。”文章结尾处他号召国共两党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投降主义,将抗战进行到底。文中的“淮南精神不死”,更是体现了对张冲的钦佩和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也始终没有忘记张冲这位老朋友。在会见医学家洪式闾时,听洪式闾介绍他是浙江乐清人,周恩来百感交集地说:“乐清的张冲是我的好朋友”。周恩来还多次关心和帮助张冲的后代。张冲的儿子张炎,就在周恩来关心下进入了大学学习,张冲的女儿张雪梅高中毕业之后在乐清中心县委当了秘书。
张冲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冲一生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为国奋斗、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共两党所共同钦佩、共同敬仰。
《团结报》2025年8月21日 第6版 作者:王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