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前张太和老人向记者讲述抗日时的故事
□记者马国福/文陈军/图
核心提示
抗日老八路张太和今年已90岁高龄,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并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国破家亡,参加八路军奋勇杀敌,打仗负伤后光荣复员。然而命运却故意捉弄他这位有功之臣,中年丧子、丧妻,他带着两个孙女艰难地度过了几十年……
找到抗日老兵
7月18日16时许,记者在林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赵生吉的带领下来到林州市城郊乡刘家街村的东南角,这里有一座抗战纪念碑。
记者看到,碑文为“旌表八路军太行七分区安汤战役牺牲烈士纪念碑”,立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古历七月”,立碑人为“豫北全体党政军民”。让记者感到肃然起敬的是纪念碑上刻的那副对联,上联“杀敌英雄万人敬仰”,下联“革命先驱永垂不朽”。碑头上刻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光荣”,纪念碑背面刻有53位烈士的名字。
看到记者一行在拍照,村里几位老人凑了过来。今年66岁的董俊臣热情地告诉记者,这座纪念碑是抗日战争时期安汤战役烈士纪念碑,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中被发现。2001年,该乡党委、村党支部和村民共同出资,对此纪念碑进行重修。当时参加安汤战役的八路军太行七分区的野战医院就设在距刘家街村不远的城郊乡槐树池村,八路军牺牲后曾经在这里安葬,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烈士墓被其亲人移走,剩下的烈士墓被迁移到林州市烈士陵园。
据董俊臣介绍,这里有一位叫张太和的老人是抗日老兵。在董俊臣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来到张太和的家,恰巧他正在门口乘凉。董俊臣向张太和说明了来意。张太和热情地站起身说:“走,到纪念碑那里去说。”跟随着张太和步履蹒跚的步伐,记者一行又回到纪念碑处。
设巧计逃离魔爪
虽然纪念碑离张太和家不足一里,我们还是足足走了半个小时。来到纪念碑前,老人记忆的闸门訇然中开。
1925年,张太和生于当地有几亩田地的人家中,作为家中的幺子,童年无忧无虑,但这样的日子随着日寇的侵略而撕裂。日本的铁蹄踏进安阳几个月后,十四五岁的张太和不幸被日本兵抓住做挑夫。骑着高头大马,腰上挎着长长的东洋刀的日本军官,也许是见张太和太小了,就让张太和牵马带路。
1938年五六月的天,太阳正毒辣辣地照射在太行山顶峰的金灯寺上(位于山西省),天上没有一丝微风,太阳把树叶都烤焦了,2000多米的高山,走得人乏马困,口干舌燥,然而满山寻遍无一滴水。日本兵用发报机“嘀嘀”了一会儿,没过多久,日本飞机就飞到了山顶用牛皮包空投下了水,因为水有限,只让日本人喝,中国所有挑夫和农工滴水未沾。
张太和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通过翻译告诉日本军官,马也得喝水,得派几个人去寻水。日本军官思索了一会儿,同意了张太和的请求。就这样,张太和亲自挑选了几名挑夫。在脱离了日本人视线后,张太和带着几名挑夫逃走了。
张太和回忆说:“天热死了,渴死人啊,要不是跑回来,恐怕早就没命了”。面对鬼子的残暴,张太和是亲眼看到过的,多少林州老百姓被日本鬼子杀害。面对国破山河碎,张太和毅然选择了投军杀敌的道路。
杀敌立功留威名
看着纪念碑,张太和想起了参军打仗的峥嵘岁月。他说:“那时候年龄小,当时林州分为南林县、北林县。我在南林县听说县大队要扩兵,便满腔热血地参加了革命。”张太和与村里的其他青年一样,参军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一心想“打鬼子”为解放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张太和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林县县大队,该县大队归八路军太行七分区管,后改名为43团。县大队共有5个连,张太和就在1连,又称尖刀连。当时条件简陋,所有武器大多都是“缺胳膊短腿”的。直到一次成功偷袭了驻安阳某部的伪军后,张太和才扛上了真真正正的钢枪。白天训练,晚上偷袭,为了配合战友作战,有时候会一晚上跑一百多华里,在天没亮埋伏到指定的地点。在偷袭中张太和落下了气管炎,一到冬天喉咙喘不上气来。参军几年期间,张太和所在的部队一直在辉县及安阳周边打仗。
张太和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在周边地区抢粮食、夺物资事件经常发生,他们的部队和日本部队每日都要交火好几次。他们连都是拿着步枪冲锋在前,平时,负点小伤很正常,大家都是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投入到下一场战斗。
“我现在右胳膊仍不利索,不能提重物,是当时打仗时‘鬼子’的子弹从胳膊上射进去,从肩膀上穿出来造成的影响。”张太和脱去上衣,记者在他的右胳膊上方看到了一个小洞,在后背的右上方也看到了一个洞。张太和说这是那罪恶的日本鬼子打的。说起1945年夏天的那场战役,张太和终生难忘。
当时,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集中9个团的兵力,在3万民兵和自卫队的配合下,于平汉铁路西侧发起战役。张太和所在的部队打到曲沟附近,张太和冲锋在前,距离敌人十几米开始定点射击。“我当时已经瞄准了敌人的头部,正准备扣动扳机,还没发射子弹,我的右胳膊就中弹了。”张太和指着当时被子弹射中的胳膊说,当时他一点都不觉得疼,只是觉得全身热乎乎的。要不是后来冲上来的战友把他拉下来去后方医院治疗,他是不会下前线的。
“当时缺医少药,医疗条件也不行,伤口处理过之后,疼痛难忍。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止疼药,只能自己扛。”张太和说起当时的情况,仍感觉历历在目。“当时野战医院就在槐树池村,离我家很近,姐姐去探望我时说,路上血流成河。当时,我的身子肿得如充气的马袋。那次战役共消灭日伪军2000多人,我军伤亡1000多人。”此后,张太和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刘邓大军。张太和伤好后,因伤致残退伍了。
在纪念碑背面刻有53位烈士的名字,张太和指着烈士的名字动情地说:“郭有才是我们一班的班长,路文玉是六班的班长,他们都是在攻打安阳县南固现村、南周家庄时牺牲的。我们之间就像亲兄弟一样,好得很……我很幸运,能够活下来。抗战时期,我们流过血,立过功,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现在还能领到国家发的抚恤金。现在的好日子,我们更要好好地过下去。”4
扮演三重身份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长时间说话的张太和明显体力不支,记者建议赶紧将老人送回家。来到张太和的家,老人休息片刻,继续为记者讲述。
那年,张太和在槐树池村附近的野战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被转移到山西壶关的一个医院继续休养。随后,张太和就从部队复员回家务农了。结婚、生子,张太和本以为能过上平常人的幸福生活,可年壮的独子27岁因病去世、儿媳改嫁。一年后,妻子因悲伤过度也撒手人寰、离他而去。
想起这些年的不容易,张太和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打仗流血,他没有被击垮、没有落泪,可生活中的变故,让耄耋老人伤心欲绝。“爷,这么多年咱都熬过来了,咱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二孙女张军凯看到他越说越激动,赶紧上来劝说。
说话间,进来一位背旅行包的中年男子。这位男子就是二孙女女婿郭五昌。听说记者采访,他动情地说:“爷爷既是慈母、严父,又是慈祥的爷爷。”当年丧妻、丧子的张太和和俩年仅2岁和6岁的孙女相依为命,从此扮演三重角色,拉扯孙女们长大。如今张太和的大孙女在天津某医院上班,他和二孙女、孙女女婿及两个重外孙女一家五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奖章,这是中共中央原总书记、原国家主席、原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发的。记者面前,张太和手捧抗日纪念奖章,显得既自豪又凝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