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八路军对日军大炮的破解之道:追击炮改平射炮
来源:   2015-12-03 11:49:07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把精力用在了对付八路军、新四军上,为巩固占领区,日军修建了大量碉堡工事。不过,这些碉堡的设计并未遵循隐蔽原则,而是高耸在地面上,目标非常明显,因此被根据地军民称为“炮楼”。日军之所以采用这种违反常规的设计,就是欺负八路军和新四军缺乏平射火炮,难以啃下这种“硬骨头”。面对遍布的日军碉堡,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也集思广益寻求“破解之道”。其中,迫击炮改平射,便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

  

  “高梁秆炮兵”

  1942年6月,武乡县蟠龙镇以南王家格道村来了11名八路军战士,他们没有随身带枪,却用抬轿子的方式抬着一门迫击炮。每次组织射击时,也不像传统的迫击炮那样用炮架将炮管架起,而是把炮管放低,在下面垫上沙袋,村民们非常好奇,这个奇怪的家伙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其实,这11名八路军战士,是直属于太行军区的“平射迫击炮研究班”,领导他们的正是时任八路军129师炮兵主任的“炮神”赵章成。从1939年开始,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即实施所谓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到1942年,日军已在我军根据地周围修筑起大量碉堡,妄图困死我军。由于八路军缺乏平射炮和炸药,面对在碉堡中困兽犹斗的班排级日伪军,只能派出大量步兵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长时间围困敌人。

  为尽快掌握打击日伪军碉堡的手段,时任129师师长和政委的刘伯承、邓小平专门找到赵章成,希望赵章成能尽快找出用其他装备替代平射炮的方法。由于当时129师炮兵主要装备追击炮,因此赵章成决定研究迫击炮平射的方法。太行军区的“平射迫击炮研究班”(编注:下文简称“研究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据时任“研究班”班长的纪万明回忆,能参加研究班的都是129师的迫击炮射击能手,并且曾在抗大炮兵科学习过如何使用迫击炮进行平射。

  在八路军研究如何用迫击炮进行平射以前,欧美多国和日本已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追击炮平射办法,但这些办法全属于“应急射击”范畴。例如,日军在使用迫击炮进行应急平射时,首先用推弹杆将炮弹缓慢推入炮管,但必须保证撞针不会击发底火。装填完毕后,将炮管对准目标,再用脚猛踢炮管尾部击发,日军称为“蹴击”。

  “研究班”最初提出的两套追击炮平射方案,也带有相当强的应急意味。他们首先试验将迫击炮的炮尾卸下,直接装入炮弹,然后由一名炮手使用钳子夹住钻头对准炮弹的底火,另一名炮手使用大锤打击钻头,这样的击发方式导致发射药产生的压力大部分从敞开的炮尾白白溜走。结果炮弹射程仅有十几米,并无实战价值。

  随后,“研究班”又决定采用与日军操典中迫击炮应急射击类似的方式,首先将炮管的倾角固定在15度,用推弹杆将炮弹送入炮膛。不过,八路军的方案是直接用推弹杆猛压炮弹,使得弹底底火撞击击针从而实现击发。这个方案是由纪万明提出的,经过试验可靠性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推弹杆会飞到几十米外,在战场上很难寻回,因此射击成本较高。赵章成在看完纪万明等人的演示后,认为推弹杆击发的方案总体上是可行的。只要将推弹杆做成“一次性”的即可。他提出,可以用太行根据地遍地都有的高粱秆做成推弹杆,在发射时,将高梁秆较粗的一头顶在弹头正面,经过试验,高梁秆击发的效果同样很好。为了保证高梁秆平射法的推广,“研究班”还专门测算了不同距离上追击炮管的射角及装药量,并制成射击参数表下发给部队。据纪万明回忆,太行第三分区部队曾在实战中以5发炮弹在100米距离上5发5中,迫使据守据点的伪军投降。而在另一次对日军据守的碉堡进行射击时,由于我军炮兵使用了延时引信,仅用3发炮弹就将碉堡炸塌,一个班的日军被埋在瓦砾中。随着高粱秆平射法的推广,每当步兵看到有炮手扛着一大捆加工好的高梁秆跟着迫击炮前进,便感到攻坚有把握了,于是把平射追击炮亲切地称为“高粱秆炮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