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以其北南陆路、东西水道交通的特殊的地缘条件,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近年史学界概括称之为“宜昌抗战”,很好地突出了这一部战争史的特征。其中1940年的日军战史记载的“宜昌作战”,以其所包含的双方战略角逐的丰富内涵,是为极重要的一章。
战后中日双方对于该次战役的研究均可谓重视。该次战役在中国学界被纳入“随枣”或“枣宜”会战之一部,同日军战史记载的“宜昌作战”关键词相比较,反映了双方对这一场战役作战所包含的战略意义的评估,具有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搜索日军当年作战的相关史料,结合其本身的地缘战略的攻防关系,作出新的分析与思考,显然十分必要。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特别是武汉会战之后,出自航空作战的需要,着力将宜昌打造为航空作战基地。日军明确强调宜昌战略地位,以主力师团加以驻守,作为西进中国大后方的最重要的、能够综合运用空中、水路以及陆路兵力的战略基地。
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总结1940年宜昌作战要点:1、击破敌军冬季攻势,2、配合对于西南内地的战略攻击,3、配合华北、与华南粤北等地作战,4、要继续关注“共产军”在华北及各日军占领区的活动等等。“宜昌作战”的若干战略特点的分析表明,宜昌作战是双方战略角逐的集中表现:
1、关于宜昌作战的地位作用的全面评估:日军称之为宜昌作战,可知其观察重点在于宜昌,双方的战场焦点,重心中的重心,兵力精锐主力对比,宜昌作战是双方战略角逐的集中表现。
2、宜昌战场在抗战史上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植根于其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适应于侵华日军的海(水)空技术条件,中方抗战力量对此估计不足,现今的学术研究应该更加充分地认识这一点。
3、对于日军战略的分析认识:宜昌攻防战史,表现出日军军事力量仍然保持了对华空中水路以及陆路的全面优势,但在战略指导方面,已经陷于无奈被动之势,攻势亦有迟滞。
4、对于中国国民政府于宜昌战局的关注与指导。国民政府充分估计到了当时的形势变化并作了实质性的实战安排。中国抗日战略自武汉会战后已经出现了实质性变化,但国民政府对于全局形势转换过于乐观、对于彼我力量对比差异估计不足,试图在前期战略防守阶段直接转换于战略攻势,以至于造成宜昌战场等地的挫败。于此观察,结合中共方面的抗战“相持阶段”战略构想,就可以更清楚看出中日双方在宜昌战场的拉锯攻防的战略大势。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