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945年期间,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信阳、南阳、随县、枣阳、襄阳、宜昌、荆州、常德、益阳等地在内的约近2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中日两军进行了6年的拉锯、抗衡。坚持“宜昌抗战”,东可以威慑日军控制的中心城市武汉,西可以阻止日军西进的战略态势,捍卫陪都重庆安全。
宜昌一度成为战时全国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战略中转站。早在1938年10月,上海、南京、武汉接连失守后,这三大城市乃至全国各地西迁的重要物资、人员积压宜昌,在40天时间之内,全部安全转运内迁,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称之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宜昌抗战”亦是全民族抗战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战场做战略配合的地区之一。宜昌失守后,1940年7月另组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省长,战区司令长官部驻节恩施(当时的湖北省省会)。为了突出拱卫重庆的重要,蒋介石甚至提出了“第六战区第一”的口号。武汉失守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立了鄂豫皖、鄂豫边、鄂西北及鄂中区党委,在河南南部、湖北和湘西北发动并领导民众抗日,形成了分散的小块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牵制敌军,对配合正面战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新四军第五师在襄西地区布置了第十五旅两个团的武装力量,在鄂豫地区布置了大量武装力量,在江汉地区、江湖地区形成了两个敌后根据地。“宜昌抗战”具体体现了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领导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形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两个领导中心独立地发挥作用,相互之间不能取代。这种领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军事上。鄂豫边区、湘鄂西地区(以宜昌地区为中心)的共产党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而且,共产党还指挥新四军五师,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产党还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化的形式,对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高涨的抗战热情,转化成抗日战争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一地区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是全国抗战大局的缩影。
把以宜昌为中心的抗战战略态势称为“宜昌抗战”,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以往学术界研究,分别提出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反攻宜昌作战、鄂西大捷、收复宜昌等阶段,这些都是反映历史实际的。这些作战,不同程度上都是以宜昌为中心的。分散研究这些作战,不利于从战略高度纵观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抗战大局。现在提出“宜昌抗战”的概念,在宜昌抗战的战略态势下研究武汉失守以后华中地区的抗战态势,对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的学术研究,或许不无裨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