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对日军的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小日本、日本鬼子、小东洋、日本仔、小鬼子等,在这些称谓中,小日本一词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甚至很多朝鲜人也私下称日本人为小日本)。
“小日本”这一蔑称,除了表达出对日本军国主义和侵略军的愤怒和憎恨,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地理面积和人口都比中国小、日本侵略军的身材普遍比中国人矮小。
日本军攻陷武汉,意大利(盟友)军队列队欢迎
据日本国内研究者近年来公布的史料,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大部分日军士兵的身高在150-160厘米之间。1米5以上就是甲种兵。
1927年,日本颁布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将适龄青年分为5种:身高超过150厘米,且各项身体指标优良的青年属于“甲种兵役人员”,身高在150厘米以上,身体大部分指标优良的青年属于“乙种兵役人员”,身高在145厘米以上的属于“丙种”,有精神异常或者身高不足145厘米的属于“丁种”,而完全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员一般被划为“戊种兵役人员”。
日本兵和日本妇女
为了防止“适龄青年”在“征兵检查”中作假,军部要求由现役军人担任“征兵医官”,全面负责检查。
一位日本军医的回忆录中看到这样的情节:一名身体壮实的高中生并没有佩戴眼镜,却在视力检查中表示自己的视力属于“半盲”,甚至故意将检查表上的字母读错。后来这名军医从其同学处了解到,伪装视力有问题的高中生在学校是优等生,希望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美国大兵和日本兵
在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前,日本军队一般只征召“甲种兵役人员”和“乙种第一类兵役人员”,而视力是划分“乙种第一类”、“乙种第二类”和“乙种第三类”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当年有大批自称患有近视的青年得以暂时逃避兵役。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乙种兵役人员”全部被强制招入军队。
在战争初期日本陆军士兵的平均身高约为160公分左右,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兵员严重不足,大量青少年被日本政府投入到了战场上,到1945年的抗战末期日本陆军的平均身高只有145公分。这样的一个身高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当时日军普遍配备三八式步枪,即常说的三八大盖,装有刺刀的三八大盖其身长达到1.675米,日军的平均身高比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尚且矮了十公分到二十公分。
二战后期,日本强行征召16周岁以下少年参军,照片中两个少年鬼子兵为16岁、17岁
在1942年,美国参战后,美军颁发的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中写到中国人的个头儿接近美国人,日本人要矮一些,好似没有腰,两条腿直接长在胸部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就是公元十六世纪,日本名人丰臣秀吉身高140公分、织田信长身高166公分、德川家康身高156公分、德川纲吉身高124公分。
1943年,由于兵力不足,日本开始动员20岁以上的文科学生实行学徒出阵。
根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到抗战胜利前,侵华日军中出现了高度近视士兵,甚至还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士兵,这一情况使得中国判断:日本的兵源已近枯竭,中国抗战即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战期间,日本鬼子虽然个头偏矮,但是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身体都较为壮实,身体素质远远高于中国军人,且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远远超过中国军人,在残酷的十四年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对于“小日本”称谓的来源,除了身高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四个历史依据:
一、来自倭国这个称呼
有史学家认为:“小日本”的称谓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曾被中国称为“倭国”, “倭”其中包含小的意思。这种说法能否站住脚,值得推敲,因为“倭”是否真包含小的意思目前并无定论,但日本人很反感“倭国”这个称呼却是事实。
二、国土面积等方面对比的结果
中国与日本相比,无论是国土、人口、经济、强大等方面,在历史上都不可能与中国相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那都是世界的老大,所以,有人以此推断出,中国为大,日本为小,“小日本”就是这么来的,是中国人在日本人面前的一种自豪感的油然而生。丁丁认为这种说法也值得推敲,按照这种观点,那全世界各国尤其是邻国在过去在中国人的眼中都小得很,那为什么单独称日本为“小日本”呢?而没有小朝鲜、小越南这样的说法呢?但是,“小日本”称谓的广泛流传绝对有这种因素在里面。
三、来自于陈天华的《警世钟》这本书
1903年,著名的革命家陈天华写就著名的《警世钟》一书,其中有一句:莫说是小小日本不足道,就是那英、俄、美、德各大国恐怕也要推中国做盟主了。这或许才是“小日本”称谓的最早由来,当然,这也是源自传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的世界老大心理的一种发泄,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在强大,已经开始侵略中国,引发国人强大的民族自尊心的回归,蔑视日本为“小日本”,当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小日本”一直就是成为抗日期间所有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称谓。
四、来自于孙中山先生的演讲
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发表演讲,称“以数千年之历史而言,中国为兄,日本为弟”。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小日本”称谓的真正来源。这种来源其实同样包含第二种因素的情感在里面,与陈天华先生的说法大同小异,只不过孙中山先生的影响更大一些而已,但相比陈天华来说显得有点含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