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大小军阀均可自己买卖和仿制各类型步枪,这也间接导致抗日战争时期步枪种类繁杂后勤补充困难。
所以这里我们只讨论使用量在一万只以上的制式步枪。
1、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老套筒/汉阳造”
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88或简称Gew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
基于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一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在中国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虽然落后了中正式两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枪也落后了一代,但是仍不失为一把结实可靠的步枪。
2、德国“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杂,口径互不相同。中国政府多次试图统一步枪口径,几经周折,却没能成功。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国M1924式7.92毫米毛瑟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也只有少量生产,在当时为最新型的步枪。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骑枪正式批量生产,从而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兵工政策开始调整,将“中正式”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并开始大量生产。“中正式”的生产,在中国兵器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1943年后,第21厂、第41厂等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工厂,都采用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检测标准,生产完全相同的步枪。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重武器缺乏,士兵训练不足,但是轻武器“中正式”步枪并不比日本步枪差。可以说“中正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军虽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缴获的日本枪械,但“中正式”仍是主要的步枪。直至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全面换装美式步枪,“中正式”才退出了作战序列。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也使用“中正式”。解放战争中,许多解放军战士使用的是缴获的“中正式”。“中正式”最后一次上战场,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有不少战士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装俄式装备,残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线,用于装备民兵。
3、日本“38式/三八大盖/六五步枪”
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步兵铳;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为手动步枪,在中国一向被俗称"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
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40年。此外,山西、东北等地的兵工厂也曾经大量仿制38式步枪,仅山西太原兵工厂当时的月产量就达到3000支,因其口径为6.5mm而统称为“六五步枪”。
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军队又从日军手中大量缴获了38式步枪,加上之前进口的和仿制的——“38式和六五步枪”可能是除了“24式毛瑟枪系和中正式”以外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步枪了!
4、八路军“八一式步骑枪”
八一式马步枪于1939年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师刘贵富组织研制。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带着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时,受到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的肯定和赞扬。正好赶上8月1日,“无名式马步枪”才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从1940年8月到1945年,共生产了近9000枝“八一式马步枪”,1940年8月装备八路军抗日部队。
5、德国“毛瑟98/七九步枪”
98K毛瑟步枪于1935年成为德军的标准制式步枪,由Gew98毛瑟步枪改进而来。毛瑟98k狙击步枪是二战中德国狙击手的制式武器。为了避免在取下瞄准镜后不致失去抵抗能力,枪上还备有机械瞄具。在生产中,挑选最好的枪管用于装瞄准镜的步枪。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二战纳粹德军在二战期间广泛地毛瑟Kar98k,在所有德军参战的战区如欧洲、北非、苏联、芬兰及挪威皆可见其踪影,当时德军士兵昵称为“Kars”,在欧洲的反抗军亦时常采用捕获的Kar98k,连苏联红军亦有采用Kar98k及其他捕获的德军枪械。苏联在二战初期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购买了版权及生产机器,所以亦有生产Kar98k,但其后因要提高战场弹药通用性及供应补给问题,改为生产莫辛-纳甘步枪。
除了欧洲以外,中华民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补充大量损失的军火因此向德国订购了数万把的Kar98k,由于德国方面为了扩军产能也到达极限因此没有多余军火可以贩售,因此将生产不合规格标准的Kar98k贩售给中华民国政府。
6、英国“李-恩菲尔德短步枪No.1型/No.3型”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是由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枪管和"李"式枪机机构结合而成的,英军1895年装备。
其实,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早在一战之前就来到了中国。在军阀混战时期英美支持的“代理人”是直系军阀,因而就有批量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No.1型”和“No.3型(5发弹仓)”被卖给了直系军阀。另外张宗昌、陈济棠和冯玉祥也曾得到过数万支。
但是,1919年起英国开始拉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搞“对华武器禁运”。所以到了抗战时期,在中国战场已经少见李-恩菲尔德短步枪的身影了!
7、奥匈帝国“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是在“斯太尔步枪”的基础上,大量采用“M1888曼利夏步枪”(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曾大量借鉴该枪设计)的成熟技术研制而成。该型步枪总体结构简洁、质量轻、作用可靠、使用方便、能发射多种枪弹,是奥地利轻武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实该枪的设计在1890年就已完成,但是当时的奥匈帝国首先出口装备他国部队,看到普遍反映良好后才正式在1895年装备本国军队,所以叫做“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曾经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之一,袁世凯是它的忠实“粉丝”早在“小站练兵”时就购进了6500支,后来更是“北洋六镇”的两大主力步枪之一(另一款是日本的“30式金钩步枪”)。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于是更多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被军火贩子输入中国,多为北洋系军阀所有。
抗战开始时中国军队中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仍然很多,但多为杂牌军使用,后来日军也给伪军装备了很多。
8、苏联“M1891莫辛-纳甘步枪/水连珠”
“M1891莫辛-纳甘步枪”是俄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后认定俄国人莫辛为“唯一设计者”)近代步枪,也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制式步枪之一。因为其枪声清脆,如水珠溅落,所以在中国得名“水连珠”。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使用简单可靠,缺点是枪机设计较为复杂、整体感觉比较笨拙(还有弹仓号称“5发”,其实只有4发,装填后第5发要留在枪膛里)。
莫辛-纳甘步枪大量进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后,首先是逃到中国东北的白俄将手中的步枪大量卖给了奉军(先后有6.5万支,有的一支只要13元~),其次是苏联援助给孙中山的广东政府和冯玉祥部数万支。
抗战开始后,苏联又先后3次援助了5万多支新式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给中国,装备了第1、2、5和74军。
9、美国“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春田步枪”
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圣胡安山一战1.5万名美军士兵被700名装备了“毛瑟93(7mm毛瑟步枪)”的西班牙士兵揍得落花流水,此后美国开始研制“自己的毛瑟步枪”。
1903年经毛瑟兵工厂特许,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仿制毛瑟枪机研制出了“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1906年该枪开始配用在“毛瑟式无底缘弹”的基础上改进的“斯普林菲尔德0.30-06(7.62mm)步枪弹”,随后成为美军50年间的标准步枪弹药。
不过该枪的产量一直不高,以至于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时竟然没有足够的步枪来装备军队,不得不临时搞了个“M1917式步枪”来凑数。一战后,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了美军的制式步枪。
由于在中国有人把“普林菲尔德——spring field”直译为“春田”,所以这款枪在中国就有了个充满日本气的名字“春田步枪”,其实和日本一点关系也没有。更因为该枪的外形、长短与“中正式步枪”相似,很多中国士兵又将它称为“花旗中正式”~~
由于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一战数量不足,战后美国又紧跟英国搞“对华武器禁运”,所以抗战初、中期基本没它什么事儿。直到1941年5月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这才逐渐出现在中国军队手中,不过数量也不是很多。战后倒是将这种枪大量抛售给了国军(就是所谓的”国军美式装备“),因为美军已经有了更好的“M1式加兰德步枪”(国军败退到台湾前也没能装备上M1~)。
10、捷克“Vz.24”
捷克的“Vz.24步枪”是“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捷克生产型,但在外观上略有不同。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在德国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其“同宗兄弟”Vz.24步枪凭借着“青出于蓝”的优良制造工艺在中国大红大紫,被称为“捷克造”。
从1925年开始,奉军、张宗昌部、孙传芳部、滇军、西北军等一共购进了数十万支。直到1937年中央军还一次性地购进10万支,全部装备给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德式师。
可以说——捷克的Vz.24步枪和Zb-26轻机枪就是抗战初期中国装备精良部队的标志!
11、法国“勒贝尔1886”
“勒贝尔1886”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无烟火龘药的小口径步枪,使用8 x 50mm无烟火药步枪弹(之前的步龘枪大都为11mm黑火龘药枪弹,如德国的毛瑟71/84式步枪),8发管式弹仓供弹。它的出现引发了世界步枪的新“革命”,直接导致了“委员会步枪”等一系列近代步枪出现!
虽然8发管式弹仓看上去比后来普遍采用的5发盒式弹仓弹容大,但是供弹系统的可靠性和装填速度(不能使用桥夹装弹)都有所不如。8 x 50mm枪弹的弹道性能也落后于后来的7.92 x 57mm枪弹。到一战时勒贝尔1886的性能已属落后,但仍然是法军的主力步枪,直到二战前才被逐步取代。
由于“法属印度支那”和云南接壤的关系,法国人最早卖给了滇军首领唐继尧约3万支,后来“云南王”龙云继任后也通过鸦片贸易购进了许多。
抗战时期只有滇军批量装备勒贝尔1886步枪。
12、日本“30式/金钩步枪”
在1897年(明治30年)定型,日本称之为“三十年式小铳”,因该枪的保险上有个钩形在中国俗称为“金钩步枪”。30式步龘枪就是“三八大盖”的前身,优点是6.5mm子弹的射程远、穿透力大,实战射击精度高,发射时无烟无焰隐蔽性好,后坐力小易于使用;缺点是6.5mm子弹穿透力太好击中人体后不易发生翻转造成附带伤害,防尘能力差常导致卡壳。
30式步枪进入中国比较早,早在“北洋六镇”时期就是两大主力步枪之一(另一款是奥匈帝国的“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由于日本对中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军阀混战时期日本军火被大量卖给了各路军阀,一战时期日本军火一度占到中国军火进口总量的80%!不过由于30式步枪的年代稍远,且不适合在多风沙的中国北方使用,所以其在中国的数量远远小于后来的三八大盖。
13、意大利“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
意大利出品的一款好枪,当初“意大利轻兵器委员会”测试了几十种设计,最后决定采用“卡尔卡诺”的设计并融合了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的“曼利夏式”弹仓,定型为“步兵长枪1891式”,所以全称就叫作““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
使用6.5mm卡尔卡诺步枪弹,6发漏夹供弹,在意大利军队一直服役到二战之后。该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曾有过多种改良型,顺便说一句——后来“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是被“M1891/38曼利夏·卡尔卡诺”干掉的~~
当初意大利算是最不遵守“对华武器禁运”的西方国家之一了(大概除了德国?),可惜除了倒卖他国军火给外,自己正真能拿得出手也就是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当时直系买了约6万支,湘军也买了一些。
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是有不少M1891曼利夏·卡尔卡诺步枪的,如福建的部队就大量装备了该枪。
14、比利时“FN1924、FN1924/30”
“FN1924步枪”是由比利时著名军械厂商FN公司按照“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图纸生产的,因此算是M1924式毛瑟标准型步枪的“同宗兄弟”。
FN1924步枪最早在中国的出现不太光彩——1924年10月“广东商团叛乱”时中国史料上第一次有了关于它的记载,后来大约有5000支被革命军缴获。
到了抗战爆发时,除了滇军大量其改进型“FN1924/30”装备外,中央军的精锐——德式师也装备了相当一部分。
15、美国“M1917式步枪”
“M1917式步枪”始终就是一款“应急产品”,简单说就是——美国仿制英国仿制的德国枪~~
1917年4月美国加入一战时没有足够“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装备军队,后来发现美国有两家公司在为英国生产“恩菲尔德р-14”,所谓“р-14”是英国仿制毛瑟枪机的一种步枪。为了节约时间,美国决定把р-14的口径从英式0.303英寸改为美式0.30-06英寸就投产,这样“美国1917型.30口径步枪”就诞生了,简称为“M1917式步枪”。一战后,”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美军制式步枪,剩下的M1917式步枪就被成批扔进了仓库。
美国参加二战后,把库存的M1917式步枪重新取出来检查和翻修,有超过14万支给了英国等国应急,另有大约15万支被送到印度、缅甸装备了中国远征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