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而这里的抗战历史遗迹遗址,很多也得到完好保存。
电台电力厂旧址位于下土湾6号。1938年开始播音,曾是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国外记者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日军深感头痛,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津南村
津南村位于渝碚路,重庆南开中学内。1938年年底,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重庆,把南开中学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阵地之一。抗战时期,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曾在此居住。
津南村现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具有浓郁北方合院式居民风格的住宅区,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细部装饰具有折衷主义风格。整体布局横竖规整,平面状如棋盘。
白公馆
白公馆原为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改建为看守所。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
渣滓洞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
曾关押在此的有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以此为原型。
张治中旧居
张治中纪念馆,位于土主镇三圣宫村。纪念馆占地面积5333.3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
抗战期间,由于受到日机轰炸的威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1939年迁驻沙坪坝区土主三圣宫。时任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在此居住和办公,直至抗战胜利。
冯玉祥旧居
冯玉祥纪念馆,位于陈家桥街道白鹤村。纪念馆分上下两院,上院为副官、后勤士兵居住地,下院为冯玉祥及子女、警卫居住地。下院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
1939年至1945年,冯玉祥购买大户人家张海南的住宅,偕夫人、子女迁居此处。
郭沫若旧居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永街道香蕉园村。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郭沫若在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并在此完成了《屈原》、《高渐离》等历史剧的创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等也相继问世。
复兴寺(沙坪坝博物馆)
复兴寺原位于虎溪街道复兴寺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嘉庆年间、民国曾两次重修。
复兴寺座西向东,整组建筑前后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别为前殿、正殿、后殿。
2009年,复兴寺古建筑改建为沙坪坝博物馆,博物馆将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研究为一体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成为重庆西部新城的文化高地与亮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