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拉锯
一昼夜阵地易手13次
“整个山西战场,数南怀化村打得最激烈”,李文柱告诉记者。
南怀化村后来改名河南村,处原平与忻府区交界之地,与忻口村隔山而居,忻口战役的主战场204高地就在这里。
在《忻口会战纪念墙》的祭文《忻口抗战记》里记载着:“我全体将士誓以血肉筑长城,连战连捷,屡挫敌锐。尤以204高地战斗最为惨烈,一昼夜间敌我互易阵地达13次之多。”
204高地当地人叫龙脑,驱车前往,仅行半程就无法通过,只能徒步,当地人说,因为地理条件太差,开发难度大,这里七十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沿途依然可以看到明长城的烽火台,途中经过一座土墙,斜倚着一扇废弃的木门,木门上密密麻麻都是小孔,附近老乡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当年打鬼子留下来的弹痕。”
在忻口村,忻口战役的故事人尽皆知,有的还被改编成童谣代代相传,村民赵和静今年56岁,他说,“我爷爷从小就告诉我‘南军’打鬼子的故事”,部分忻口人习惯把战时的中国军队称为南军,他们认为这是卫立煌从南方带来的部队。
“白天,鬼子飞机大炮压上来,抢回阵地;晚上,南军再把阵地抢回来。战斗十分惨烈,南军一个团的战士阵亡了,再上一个团。战士与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双方的炮兵用炮弹覆盖阵地,人打没了,再派一个团冲。那10个小时,上了阵地的兵没有一个活着下了战场。”。
根据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少将研究员刘岩撰写的《国共两军配合作战的忻口会战》,10月11日,日军第五师团集中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组成“立体”密集火网,倾全力向忻口主阵地猛攻。面对强敌,中国守军宁死不退,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战况异常惨烈,敌我双方损失惨重,阵地前布满了尸体。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敌我主力又在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争夺战,一昼夜阵地13次易手,第九军在第7次夺得204高地时,有的团只剩下百余人。
可歌可泣
将不畏死士无贪生
时至今日,河南村仍是一个不足800人的小村庄,依山傍水,靠天吃饭,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忻口战役后日军曾在这里进行过屠杀,一位年长的村民告诉记者,“打鬼子的时候,村里有204户1020人,除逃出村避难的254人外都被杀光,100多户被杀绝。”78年过去,南怀化村村民代代繁衍,却从未达到战时的千余人口。
忻口文史办“忻口会战战史专家”胡全福,编写过《忻口战役亲历记》,书中对忻口战役参战部队、战争进行过程、100余次战斗,以及战斗的惨烈程度做了翔实的记载,“我要用史笔,将忻口战役完整地写出来,让人们重温这段历史。”胡全福说,忻口战役最让他感动的,是郝梦龄将军的遗言,“将不畏死,士无贪生”!
忻口战役战斗最激烈的一天,从拂晓至黄昏,中国军队损失了11个团,平均一个小时牺牲一个团。
周锡奎是国民革命军第61军72师217旅434团的一名班长,当时他在邻近忻口的繁峙县鹞子涧与日军展开厮杀。几天时间,434团包括团长在内的1000多人相继阵亡,活下来的不足百人。
记者在鹞子涧找到了全村年纪最大的一位85岁的老人,他隐约记得这件事。1937年,他8岁,见过他的哥哥、父亲们去收拾那些尸体,埋在一个大沟里。
中国守军的阵地上,到处都是燃烧弹引发的熊熊大火。后来有亲历者提到燃烧弹的厉害:“把你整个人都要烧光,有的战友穿两套军衣,烧得一塌糊涂。那是山区,没有水,你要灭火就只能在地上打滚,火灭了,不过全身都是泡。”
忻口村村民告诉记者一件往事:1970年,山西大旱,关子村村民们引穿村而过的云中河水上山,因为水管漏水,无意间把山上的黄土冲出深沟,冲开的土地里全是白骨,一层一层的,“那场面特让人震撼,亲眼看到,会让你觉着中国人打日本鬼子特有骨气。”
从1937年10月13日到11月2日,包括八路军在内的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役中坚守阵地长达20多天,有力阻击了日军的南进计划,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物资装备。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华北战场歼敌之最新纪录。11月2日,因为东线娘子关失守,日军迫进太原,北线死守已无必要,中国守军撤出忻口阵地,11月9日,太原沦陷。?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