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后,南方各省革命形势急剧恶化。赣北苏区根据地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下,遭受严重损失,多数变成了白区。
1935年3月,柳真吾在都昌曹炎口鹰峰尖召集田英、陈守华、陈开运、沈友知等人开会,研究在湖口武山重建游击根据地的问题。会后,田英、陈守华赴赣东北,与闽浙赣省委取得联系并汇报了皖赣边区的情况。根据闽浙赣省委的指示,4月在武山东部的都昌望晓源成立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为田英。中心县委以上冲、下冲、曹药、曹洪、石家大屋等5个村庄为基础,建立以武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部分伤愈人员5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匡龙海任司令员,田英兼任政委。
是时,武山周围驻有国民党10余个团的兵力。面对强大的敌人,游击大队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利用武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进行分散、隐蔽、灵活的游击战。1935年6月,驻都昌大港的国民党保安中队进犯望晓源。田英得悉后,率都湖鄱彭游击大队40余人,埋伏在侧家山两旁,歼敌1个分队,俘敌20余人,缴枪24支。
侧家山战斗后,国民党加快了对望晓源“清剿”的步伐,敌三十六旅向游击根据地推进,调派4个保安中队驻扎在张家岭,阻止游击队向湖口方向发展。严密的封锁,给游击队活动和供给造成很大困难。1935年8月,匡龙海、田英趁张家岭大部分敌人外出喝酒之机,在途中埋伏,活捉敌区长,俘敌60余人,烧毁敌碉堡,缴获长短枪60余支。
1936年2月,游击队在曹炎里姐妹塘攻击张家岭据点,缴获23支长枪和大量子弹。随后,游击队袭击西洋桥据点,抓获湖口保安大队长,俘毙敌9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支。1936年9月,田英又率领游击队智取彭泽段家店国民党正规军驻点,俘毙敌5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40余支,烧毁碉堡2个。
几次战斗胜利,打击了敌人骄悍气焰,鼓舞了军民斗志。到1936年下半年,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发展到120人,共有2个分队、11个班。游击区推进到鄱阳的余家山、黄龙港、谢家滩、石门街,彭泽的上十岭、严家山、魏家山、定山、周家坂,湖口的杨家山、曹大屋村、大埠岭、棠山、刘泗桥,都昌的徐家埠、汪家墩、三汊港、土塘、源头港,东至的上下蔓村。此时,彭泽的岷山、湖口的浩山、鄱阳的黄金山与武山连成一片,纵横200余里,成为皖赣边重要的游击根据地。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六十一师、八十八师、江西保安团十六团和地方反共武装,对都湖鄱彭游击根据地开展了第二次“围剿”。1936年12月下旬,田英率领游击队奇袭国民党三汊港区公所和汪家墩的敌人据点,俘毙敌28人,获长短枪15支。国民党都昌县保安队和区义勇队为了“剿灭”游击队,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不久,国民党三十六旅一个营开进根据地中心区望晓源,将周围5个村庄的群众全部赶到大港拦牛山和湖口的陈梅村,将根据地房屋的屋顶全部拆掉,粮食和锅碗等日常用品带走,使红军游击队完全失掉依靠,不能在根据地生存。
1937年2月,中心县委决定红军游击大队转移到外线运动作战,避免被国民党军队困死。田英率领游击队主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转战婺源、祁门、浮梁、东至、太平一带,留下少数党员干部和重伤员,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7年4月,田英得到国民党三十六旅调离都昌大港的情报,带领游击队从外线打回武山根据地。他们利用国民党调防之机,一晚上烧掉了曹药里、曹百四2个碉堡,接着又捣毁湖口麻园岭的碉堡。被国民党赶走的群众陆续回到望晓源,根据地又恢复了生机。田英抓紧扩军,动员青壮年参加游击队,举办新兵训练班,同时不断袭击国民党小股地方武装,依靠缴获的武器扩大力量。到1937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发展到150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皖浙赣省委指示,1937年12月,田英率领都湖鄱彭游击大队150余人,开赴浮梁瑶里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苏远全,政委田英。1938年春节后,部队开往安徽岩寺,被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七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