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老兵名录 > 贵州抗战老兵名录 > 内容正文

(贵州平塘)石克义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9-05-12 16:41:47


 

  姓名:石克义

  出生年月:1924年

  入伍时间:1942年5月

  原部队番号:中国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

  现居地:贵州平塘县城

  个人简历:石克义,男,89岁,家住平塘县城。1942年5月,时年18岁的石克义参加了中国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也就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驻贵阳图云关)。任务是抽调全国各部队的军医,分批培训学习战时卫生医术。石克义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医护班学习6个月。1943年,石克义随由卫生人员训练总所,经著名的“驼峰航线”,到达印度东北部蓝姆伽训练基地,任助教。1945年回家,在平塘县政府民政部门工作直至退休,至今保留有军毯脸盆等军用品。附:《贵州都市报》报道

  见证抗战烽火岁月中的中美友谊------平塘老兵首次公开68年前远征军入印抗战文物本报记者文隽永摄影报道

  本报讯10月23日,记者在贵州平塘县采访抗战石克义当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入印作战的烽火岁月时,意外地发现他珍藏有三件特殊的“宝贝”------1床军毯、1个铝制脸盆、1颗象牙章。现年89岁的石克义老人告诉记者:“这是我68年前,参加中国远征军入印军,在印度蓝姆伽训练基地工作生活期间,部队发的国际援华战备物资-----美式军毯、铝制脸盆,这颗象牙章是我在蓝姆伽街上购买的。这些宝贝经久耐用,一直保存沿用至今,外界无人知晓这就是当年抗战文物,它见证了中美两国之间在抗战烽火岁月中深厚的“兄弟感情”。

  顶着炮火飞赴印度蓝姆伽基地

  10月23日,以前极少在他人面前提起抗战经历的石克义老人,得知记者是专程赶来采访收集关于中国远征军史料的事宜后,很高兴地摆起了他参加远征军入印抗战的终身难忘经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沿海城市相继被日军侵占,国际援华的海上供给线被切断。至此,“国际援华通道”只剩下唯一的陆地生命线:印度——缅甸——云南。面对如此险恶严峻的形势,1942年,中国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组建中国远征军,远征军开赴缅甸、印度,对日作战,赴印度的远征军在兰姆伽接受军事、卫生、战地救护训练,赴缅甸的远征军主要负责滇缅公路的通畅。 1942年5月,时年18岁的石克义参加了中国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也就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驻贵阳图云关)。任务是抽调全国各部队的军医,分批培训学习战时卫生医术。石克义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医护班学习6个月。1943年,因抗战需要,由卫生人员训练总所派出15人(其中医务教官5人、助教6人、军事教官1人、医生3人),组成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组开赴印度远征军驻地,负责培训驻印部队医务人员。石克义随组从贵阳乘红十字会专车起程到昆明,再乘飞机,冒着日军炮火,经著名的“驼峰航线”,飞抵印度汀江机场,改乘汽船,再乘坐火车经过加尔各答、新德里,到达印度东北部蓝姆伽训练基地。

  身处异国惊闻家乡沦陷

  石克义老人回忆:蓝姆伽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冲积平原,是一个小集镇,纵横约6公里,房屋为砖木结构,设备简单。中国远征军驻地部队训练基地远征军下设军事、政治、军需、军医等处,驻地部队有新38师、 22师,新30师、14师、50师共5个师,基地里设有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如战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附设有各种训练场地,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如医院、加油站等。石克义和战友们参加受训后,主要任务是分批培训驻地部队的医务人员,提高在战地救死扶伤的医术;同时增设中美合办的军医进修班(速成),石克义参加了为期1年的学习后,留组任助教,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部分是从四川、贵州等地投笔从戎的中学生。这些学生来到蓝姆伽后,经过训练组刻苦训练,都成了合格的前线救护医务人员。随着战争的残酷和深入,后来大部分都牺牲在战场或异国他乡。 训练中心常年订有中文版的《印度日报》,让远征军随时了解国内战况。1944年11月底,国内发生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日军侵入独山时,印度日报也发了“独山通讯中断,情况不明”的消息……当时远在印度远征军受训的黔南人,想到家乡沦陷,人人忧心忡忡。

  军毯脸盆见证中美抗战友谊

  1945年5月的一天下午,石克义所在的驻印远征军卫生人员训练组奉命从加尔各答乘飞机回国,在昆明集中捐血奉献给抗日受伤将士,石克义捐血270毫升。之后不久,该卫生人员训练组奉命调往上海。校官以上的人员从昆明乘飞机直达上海;其余50来人的军医尉官从昆明乘红十字会专车到贵阳图云关红十字总所休整,这时,石克义已成为部队卫生助教二等佐军医(中尉)。在贵阳休整期间,离家多年的石克义思乡心切,便请假从贵阳回家探亲。时局动荡,石克义与原部队失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平塘县政府民政部门工作直至退休。石克义老人说:“我在印度蓝姆伽基地工作期间,处于后方,没有奔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在他获得美国援助部队发放的一床军用毛毯、一个铝制军用脸盆、一个薄铁皮军用箱子,还在蓝姆伽镇上购买了1颗象牙章,由军官为他改名为石磊,当时象牙章刻着‘石磊’名字,回到家乡后恢复为‘石克义’”。1945年8月,石克义带着毛毯、铝制脸盆、薄铁皮箱子等部队生活用品和象牙章回到家乡,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薄铁皮军用箱子在文革期间遭毁。10月23日,记者在石克义家见到了这些“宝贝”,

  尽管使用了68年了,至今完好无损。石老对记者说:“平时我不介绍这些“宝贝”的来历,外界无人知晓这就是当年抗战文物。现在,我准备把这床经久耐用、完好无损的军毯消毒并和脸盆一起保存,因为它见证了中美两国之间在抗战烽火岁月中深厚的‘兄弟感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