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孙越崎与战时能源保障
来源:《团结报》作者:张叠   2025-09-26 15:22:10

  人物简介

  孙越崎(1893—1995年),浙江绍兴人,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孙越崎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工矿泰斗”“炼油大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通过战略性的资源开发、工业内迁和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后方经济和军事需求作出了关键贡献。他怀着极大的爱国热忱,冲破重重阻力,在抗战后方建立起一批现代化的煤矿和油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他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942年的玉门油矿

  ▲孙越崎01

  玉门油矿开发:破解战时“燃油荒”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油产品来源断绝,汽车、飞机用油无着,只得以酒精代替。为缓解油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8年底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1941年3月16日正式成立甘肃油矿局,任命孙越崎为总经理,主要经营玉门油矿。孙越崎带领团队在戈壁荒滩中攻坚克难,至1945年共钻井61口,生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成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72万加仑,保障了川、陕、甘、新等抗战大后方的燃料供应。例如,1942年日军企图从黄河的风陵渡侵入陕西,我方汽车正是用玉门油矿生产的汽油,将苏联供应的大炮从新疆赶运到前线,从而粉碎了日军的企图。1944年,美国空军使用玉门油矿生产的航空油,从成都起飞轰炸了日军占领的河北开滦煤矿电厂和日本东京,从而加快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

  此外,为解决西南运输线被切断的难题,1941年,孙越崎首创用羊皮筏子装载汽油桶的办法,经嘉陵江从广元运至重庆。筏队顺流而下仅需14天,比汽车运输节省80%成本,且避开了日军空袭。这一壮举被赞为“羊皮筏子赛军舰”,成为抗战传奇。

  02、煤矿内迁与能源保障

  1937年,孙越崎力排众议,将河南焦作中福公司的4000吨设备拆运至四川。面对各方反对和国民党地方诬告“动摇军心”,他坚持“宁毁不资敌”,最终成功转移,保全了工业命脉。

  河南焦作煤矿先由英资福公司经营,后由中英合资的中福联合处经营,原中原公司和福公司仍然独立存在,在经营上实行合采合销。七七事变后,日军沿平汉铁路南犯,于10月中旬占领安阳,威胁到了焦作煤矿的生产。日军的侦察机经常在焦作煤矿上空盘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企图派工兵炸毁煤矿。焦作矿区人心惶惶,在此形势危急之际,身为经营焦作煤矿的中福联合处总经理的孙越崎果断下令将煤矿设备及技术人员撤到当时的抗战后方武汉。但是南迁的决定首先遭到了中福联合处董事会中方董事的共同反对,他们以“此系河南财产,不能拆迁”为主要理由,强烈反对转移设备。为此孙越崎向他们耐心解释,指出大敌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不拆不迁,则敌人可利用,我们不能利用;二、全部破坏,敌我都不能利用;三、全部拆走,我们可利用,敌人则不能利用。听了孙越崎的意见,中方董事们提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拆迁设备。孙越崎拆迁设备的决定也遭到英商福公司的强烈反对。福公司从19世纪末就开始在焦作矿区建矿修路,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存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如果拆迁势必损失巨大。英方声称:“英国与日本是友邦,日本人来了,不会损害我们的权益。”孙越崎听后,针锋相对地回答:“日本是你们友邦,却是我们中国人的敌人,我们一定要走。”英方在请示了伦敦的福公司董事会后,只好同意搬迁,并提出福公司的在华人员跟着孙越崎一起转移。正当孙越崎组织员工夜以继日地抢运设备时,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和焦作市党部串通一气,向军法处诬告孙越崎在焦作煤矿制造停工停产,大肆拆运设备,动摇后方民心,有汉奸嫌疑,要求将其逮捕法办。军法处不问青红皂白,立即电传孙越崎,令其一日之内赶到新乡投案,否则派人前来抓捕。孙越崎接到电话后仅带一名营业科长赶到新乡,到第六战区军法处面陈详情,说明拆迁设备是破釜沉舟,决心抗战到底,最终得到军法处的理解,化险为夷。随后孙越崎回到焦作,继续指挥拆迁设备。到1938年2月,新乡即将沦陷时,孙越崎才指挥满载拆迁设备的列车,在炸毁黄河大桥之前通过。至此,孙越崎共指挥拆迁转移设备约4000吨,转移技术人员800多名,为抗战后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至1945年,孙越崎以迁川设备为基础,联合地方创办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大煤矿:威远煤矿于1940年成立后年产煤4.7万吨,为自贡盐业、资中糖厂及军工生产提供燃料。天府等煤矿支撑了重庆工业体系,保障了兵工厂、炼钢厂的能源需求。

  03、技术创新与工业管理成就

  在玉门油矿整合钻探、炼油、运输链条,实现戈壁油田的规模化生产。1943年,国民党政府中某些人不相信能长期开采石油,提议停止对玉门油矿的拨款,孙越崎提出年产180万加仑汽油的目标来回击。他逐一审查计划,落实措施,发动员工。到当年岁尾,奋斗目标终成现实,炼油厂、电厂的汽笛齐鸣,人们将他抬着在矿区内欢呼游行,一直抬到露天剧场的戏台上。在威远煤矿他引入机械化采煤(如40马力蒸汽绞车),提升效率。为了提高产量,孙越崎将天府煤矿沿袭多年的土法采煤改为比较先进的长壁式采煤法。为了实现生产机械化,孙越崎决定公司自建电厂。在基本建设和生产技术改造两方面,孙越崎制定了“边建设、边生产、先重点、后其他”的方针,从而使天府公司的产、运、销各个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使天府煤矿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1937年天府煤矿仅生产煤炭9万多吨,1941年达16万多吨,1943年达35万多吨,1945年达45万多吨。

  孙越崎统筹中福公司设备与四川本地资源,快速投产新矿,形成“拆迁-重建-增产”战时工业链模板。孙越崎领导的中福联合处在四川投资建立了4个煤矿,为了便于“统一资金、统一业务、统一行动”,孙越崎将这四个煤矿联合成立一个总公司,这个总公司与中福联合处在重庆合署办公,账目各自分管;秘书、总务、材料及勤务员合为一套人马,费用分摊。总公司总经理由孙越崎担任。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孙越崎的统一指挥下,各矿资金可以互相流动周转,生产的煤炭可以互相调拨,甚至一些劣质煤也可以搭配销售。随着生产的发展,孙越崎又相继安排中福联合处在四川投资建设东林矿业公司,全济煤矿公司和成都燃料公司。

  孙越崎以“实业救国”为信念,在能源命脉濒临断绝的危局中,开创了油田自主开发、设备战略内迁、资源高效整合的战时工业模式。1942年,孙越崎获中国工程师学会金质奖章(是继凌鸿勋、茅以升、侯德榜后第四人),表彰其“办矿卓著,支撑抗战”。他的贡献不仅保障了抗战物资供应,更培养了中国首批石油、煤炭工业队伍,为新中国能源体系奠定根基。其胆识、创新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中国工业抗战的旗帜。

《团结报》2025年9月25日 第7版  作者:张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