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八千里路云与月——父辈的流亡之路
来源:铁血论坛   2014-03-19 14:34:44

  西迁途中,每当遇到险阻和情绪低落时,父亲和同学们都要唱起《大刀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大刀进行曲》,是最解恨的抗战歌曲。”父亲对《大刀进行曲》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和满腔怒火。

   而在黄昏日落和夜晚睡前,父亲和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哼唱起怀念家乡的曲调《思乡曲》:分别四年了/苦难的四年间/祖国的山河破碎半边/慈母的心灵破碎翩翩;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举目回望四野苍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哎噢咦啊,想家乡/夜寒啊星辰做账/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孩子啊,你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回家?

  这思乡的歌分明是为父亲写的,自1940年起,父亲离别家乡已有四年多。在国破家亡的岁月,故乡与亲人音信皆无,身后战场血腥,前方路途遥遥,奔波劳累一天,唯有乡情母爱才能慰籍流离失所的父亲。

  在内乡的日子

  自平汉铁路向西翻越伏牛山和桐柏山,就到了南阳平地。南阳是一座历史名城,尤其是位于近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更是远近闻名。在南阳小息时,父亲去瞻仰了卧龙岗的武侯祠。多年后,父亲还清晰的记得祠门的迎面是岳飞“还我山河”的石碑,两边回廊的墙壁上刻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看着碑文、读着石刻,父亲和同学们一种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的激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在正殿的两侧有一幅引人深思的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为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躬耕南阳”,但并不能说明他的家就在南阳。而湖北的襄阳,也能拿出一些史料证明诸葛亮的家住在襄阳。因此,诸葛亮究竟家住在河南的南阳,还是在湖北的襄阳?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写对联的是清朝的湖北人顾嘉衡,当时他在南阳任知府。为了既不得罪他的湖北老乡,也不得罪他统辖的河南子民,他提出了不要争论的建议,并撰写了这幅对联,深得人们的好评。老师们之所以带领同学们去武侯祠,可谓用心良苦,是想从中启发大家:为了抗击日寇侵略,全国人民和不同的党派,尤其是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要求同存异,紧密团结,共同奋斗,把日寇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

  在南阳休息两三天后,父亲和同学们继续向西进发。中秋节前,西迁的各大小批队陆续到达了内乡。

  内乡地处豫西平原的尽头,是当时“宛西自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创建“宛西自治区”的头面人叫别廷芳。内乡县的史记有这样的记载:别廷芳,出身猎户,枪法很准。年轻时,有一次因外出被匪盗抢劫,愤而参加了匪帮,打入内部,掌握匪情,伺机消灭了土匪,并在枪林弹雨中打下了一个小天下,立志产除邪恶,造福乡里。在当时乡村建设派学者彭雨亭的帮助下,他联络周边的各县建立了地方自治区。在自治区内,别廷芳推行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严明,公开公正,赏罚分明,开辟农田,兴修水利,藏富于民,寓兵于民,禁绝抓壮丁、拉民夫和苛捐杂税。自治区的青壮年大都配有武器,定期集训,平时务农,偶遇情况,鸣枪为号,半天内可集结数万兵力。对内保一方平安,对外则严防外界政治、军事势力侵入,以排外促安内,实行高度的自治。别廷芳令出必行,严于自律,为禁毒他将贪婪毒品的女婿公开枪决,一时间辖区匪盗娼赌绝迹,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父亲和同学们来到内乡时,别廷芳虽已故去,但其政绩和遗风犹存。平坦的公路边还像以前一样堆着一小堆一小堆的沙子,路旁的树上依旧挂着“雪后扫雪,雨后铺沙”的牌子。内乡百姓的安逸的生活,可见一斑。

  在内乡休整的一个多月,是父亲西迁途中最温暖的日子。远离战火的内乡,青山绿水,风物宜人。父亲和同学们借住在城郊农村的老乡家里。秋天的内乡乡下,更是幽静安逸,河水清凌凌的,天空蓝莹莹的,地里金灿灿的,一片田园景象。在内乡的主要任务是休整,恢复体力。而父亲大多的时间是在村边的树林里读书。

  读书是父亲一生的爱好。当时的内乡,还有一个很好的去处——内乡公园。内乡城南关图书馆就坐落在公园内。随身带的书读完了,父亲就去县城图书馆借阅书籍和报刊。常常是带着笔记本,早饭后出发,中午到住在县城的同学们处垫垫肚子,直到黄昏才返回村子。在内乡,父亲还学会了做手擀面。到达内乡后,学校按照人数下发麦子和盐,由同学们自己磨面,自己做饭。这对许多同学,包括一些女同学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父亲在房东大娘的指导下学会了做手擀面。多年后,父亲病退闲赋在家,夏天里经常为我们做手擀面。有时还会像内乡那位大娘一样,在面条里放些嫩芝麻叶子,吃起来有些拉嗓子。至今,我还记得那又麻、又拉的滋味。

  “水、旱、蝗、汤”肆虐的河南

  父亲随国立二十二中徒步西迁,途径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四省,漫漫征程如同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调查课。尤其是天灾战祸交相煎迫、苦难深重的中原大地,给父亲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时的河南有一首民谣,叫‘河南四荒,水旱蝗汤’。沿途老百姓极度穷苦,有的一家几口人男女赤身裸体,在土炕上合披一床破被子。死者不计其数,路边倒着露天尸骨。据当地人讲,有些村庄竟发生吃死人的现象。”这在抗战时期河南的一些历史资料中得到了证实。

  水灾:1938年6月9日,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水汹涌而出,一泻千里,水到之处,尽成泽国,仅河南省就有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从此,中国地理书上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旱灾:1942年全国性大旱,河南受害最重,几个月滴雨未下。河南中部、南部(父亲西迁途径地带)一带赤地千里,庄稼绝收,人以黏土、树皮充饥,大批灾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以草根树皮充饥,仅河南省就饿死300万人,濒临死亡等待救济者超过1500万人,另有300 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者无数。

  蝗灾:那时蝗虫非常之多,落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等蝗虫飞走,树叶被蚕食殆尽,光秃秃的如同死树。1942年8月,蝗虫蔓延获嘉、辉县,遮天蔽日,方圆数十里,落地二三寸厚,数时禾苗叶茎尽被吃光。

   汤灾:水、旱、蝗是天灾,而汤灾却是人祸。抗日战争后期汤恩伯主政河南期间,所属部队军纪败坏,欺压地方,鱼肉乡民,河南百姓生不如死,“自己的年轻老婆或十五六岁的女儿,都驮到驴上到漯河、界首那些贩人的市场卖为娼妓。卖一口人,买不回四斗粮食”,河南人民称汤恩伯所部是与水、旱、蝗并列的四害之一。

   时任美国《时代周刊》驻中国的通讯记者白修德、贾安娜合著的《中国的惊雷》也印证了父亲的回忆。1943年2月底,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虽然已经有所耳闻,但亲眼看到灾区的情况他还是深受震动。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拍下了多幅野狗从沙土堆中扒出尸体来啃的照片。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走访了许多村庄,访问了许多灾民。从灾民的口中,知道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不少灾民都声辩自己只吃死尸,没有吃过活人。一个父亲被控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吃了,这位父亲辩解说是在孩子死后才吃的。还有一个农民被控杀掉别人送给他的八岁儿童,因为在他家屋旁的大坛子里发现了小孩的骨头。这位农民也辩白说是小孩先死”……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只待了两个小时,无法判断是非曲直,任何人都可能说谎,所以我们又继续策马前进。”

白修德把各村、县情况汇总后,估计受灾最重的四十个县中大约有三百万至五百万人饿死。但是,当向河南省省主席说起饿殍遍地的情景时,这位省主席却说:“只有富人才得把赋税全部交纳。对于穷人,我们所征收的,绝不超过土地上所能出产的东西。”而实际上“收税的野蛮和侮辱”比饥饿更伤心惨目:“征收谷物的军官和当地官员认为抽税是他们薪水的补贴,是一种抢劫的特权。每个月在税款分配之后,高级军官们就把多余的谷物分了,送到市场上出售,得款饱入私囊。这种不法抽得的谷物,实际上是到达市场谷物的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