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伦和他的书
自称“80后”的徐承伦穿着一件棕色夹克,他健步如飞地从琥珀山庄走出来,步伐依然矫健利索。他是原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来到他家,书房里一面墙都是放满了书的书柜,有一边全部是陈独秀的有关书籍。我有幸见识到省长签字的文史馆馆员聘书真容。徐承伦介绍说:省文史馆成立于1953年,至今先后聘任馆员519名。现有馆员49名,其中民主党派16名,文史馆相当于省政府办的参政咨询、民主监督、传承文化的统战机构,是政府的智囊团,都是由岁老弥坚的有名望的耆宿贤达退休后组成的。
徐承伦出生于1933年南陵县的农村,举家以种田为业,生活贫困。父母对他要求严格,希望他长大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当新四军的叔父和教国文的先生在徐承伦的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1950年徐承伦考进南陵中学,因经济困难申请了乙等助学金上学。徐承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开始对国文和社会发展史感兴趣,还阅读了“解放区人民文艺丛书”。不久他参了军,荣立过三等功一次。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徐承伦考取了山东大学历史系,成绩优异,毕业分配时党总支把他分到北京《光明日报》社工作,1962年徐承伦一家调回合肥,经历了师范任教、下放农村、机关工作、安大任教等经历。
首编安徽地方史教材
从参军、升学到工作的30年中,徐承伦大部分时间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度过,浪费了不少宝贵时光,1980年4月他被调到安徽大学,徐承伦下定决心:这是最后一站,一定要站稳讲台,当个好教师。因此拒绝了两个好单位的邀请,扎根在安大踏踏实实搞教学。
在安大任教的18年中,徐承伦先后教过《安徽地方史》、《中国现代史》、《国史》等基础课,其他课都有统编教材可用,唯独《安徽地方史》,一无教材二无资料,省内也没有哪个大学有这方面的系统教学,这真令人范难。当时的系主任说:“你是党员,别人不愿意教,你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啊。”徐承伦为了不辱使命,从省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查阅、抄录资料30多万字,编出了教学大纲,写出讲稿20多万字,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开出这门新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好多学生毕业后在安徽本地工作,他们说:“还是徐老师教的安徽地方史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最实用啊!”
“我在安大教的是大方面的安徽通史,但是我本人重点研究的是安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我研究比较多的是皖人‘陈独秀’这个有争议的人物,1996年安大历史系成立了‘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我是常务副会长,我还参加了‘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
与“国立中学”的渊源
最近徐老正在筹备一件大事,就是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学的四集大型纪录片《国立中学》的拍摄提供安徽方面的史实资料。这部纪录片将在明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在国家以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
“你知道吗?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学培养了朱镕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国杰出人物,还有我省的副省长宋明。”
据徐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7所省立中等学校师生相继南迁,分别在湖南、四川建立了国立八中和国立九中,在战时艰难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对安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整个抗战时期共设立国立中学34所,国立八中和九中就是以安徽流亡的中学师生为主体的国立中学,时任湖南主席的张治中是安徽巢县人,他建议把以安徽师生为主的国立八中迁至湖南花坦县,给予支持和帮助。朱镕基与夫人劳安是国立八中的校友,邓稼先是从国立九中毕业的(时任九中校长怀宁人邓季宣是邓稼先的四叔)。纪录片在安徽采访地设在合肥一中和池州一中,因为这两个中学是抗战时期国立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末徐承伦曾受民国史专家刘敬坤的委托,为国立八中校友会牵线搭桥,四处奔波、上下串联。由于国立八中是当时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国立中学,校友5000多人遍及海内外,且如今都七八十岁,年事已高,牵线工作尤其艰巨。最终徐承伦联系了合肥一中于本世纪初2000年促成此行,并修订了校友录,填补了抗战时期安徽教育史的重要一页。
“本来以为退休后闲下来了,没想到进了文史馆又继续发挥余热。前一阵子文史馆馆长黄德宽对我说:明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讨论会还希望你参加。我这不又忙了吗?”徐承伦背靠着一墙自己研究和著述的书籍,微笑着对我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