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公益 > 志愿者在行动 > 贵州志愿者在行动 > 内容正文

【志愿者在行动-贵州】 2010 滇西纪行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唐智轩   2015-12-04 12:17:55

楼阁

  我很后悔,以前几次来腾冲,注意力一直放到贵州籍的抗战老兵身上,收集的都是贵州老兵的相关信息。虽然几次在国殇墓园拜祭,都请腾冲的志愿者把郭自镒老人和其他几位外省籍的老人接到活动现场,搞完拜祭活动请老人吃饭,然后赠送老人几百元的慰问金和贵州的土特产,最后就请志愿者送老人们回家,所以对这些外省籍的老人的生活情况不了解,不知道郭自镒老人的生活条件这样差。如果早知道这种情况,我们在几年前就应该把郭自镒老人作为重点帮助的对象。

  一晚上,我都在深深的自责。

  六.失去的记忆一下子回到老人的脑海中,悲戚苍老的脸上老泪纵横

  十月三号,慰问团再次分组,曾达敏兄妹是早已经决定要到陇川农场去看望张羽富老人的,因为张羽富老人作为曾元三将军的部下,在战争年代追随着将军,和将军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曾达敏兄妹当然迫不及待的想去看望这位父亲当年的袍泽兄弟。而年长的几位:当年浴血疆场同敌人血战无数的102师的参谋长熊钦垣将军的后人熊浔甘、熊承科兄弟俩,贵州的文史专家、《贵州草鞋兵》作者之一的梁茂林老师,还有老大哥杨崇岭等人,都愿意陪同曾达敏兄妹去看望张羽富老人。文恋冬和蒋晓华过去都去过老人的家,所以文恋冬带着乘坐大巴车的人,蒋晓华四人自驾游的车子带着香港志愿者李静、欧志杰的车子,分别出发前往陇川。

  来自安顺70爱心公益群的朋友们驾了两台车,前往梁河、盈江去看望在那里的三位贵州老人,这三位老人都是今年通过芒市的志愿者新发现的,我们过去几次经过这些地方,都不知道这里还有需要我们关注的老人们。就是现在我们也还没有他们的详细信息,只知道两位老人的名字,他们是孙春富和晏必先。另一位老人只知道是住在梁河,目前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

  记者伍秋明和她的夫君牟哥驾车,遵义来的周谦和贵阳的胡皓峰一起乘他们的车,腾冲统战部也派人派车陪同,去看望打且乡的潘发安老人,这位老人是远征军198师的士兵,攻打腾冲时差点被飞机炸死。

  本来在腾冲还有一位老人住在遥远的界头乡大塘村,他叫李万芳,是预备二师的一名机枪手,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每年都在盼望我们的到来,可是今年非常遗憾,因为修路,去大塘村的路中断了,我们只好把慰问金和土特产交给腾冲的志愿者们,托他们以后代替我们去看望老人。

  最后,我和李萍、闻子、何星辉、何春、赵清兰带领黎顺平等四名李华生老人的贵州亲属,租了一台中巴车,又在路边接了李华生老人的孙子和孙女婿,一起出发向芒市赶去。李华生老人的孙子、孙女婿还是第一次和贵州来的堂伯伯、堂婶子们见面,加上语言又有差异,所以他们之间说话不多。

  伍秋明这一组慰问潘发安老人的活动十分顺利,加上牟哥驾车的速度很快,下午时候,芒市的关爱老兵志愿者刚接到我们,就接到伍秋明的电话,原来他们也赶到芒市追上了我们。

  

  遵义志愿者周谦为潘发安老人佩戴抗战纪念章

  现在我们一共有十几个人了,在芒市志愿者邵立品的带领下,向芒市近郊的一家敬老院赶去,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看望在敬老院的老兵李华生,并让他的贵州亲人和他团聚。

  现在,我来回顾一下李华生老人的情况。

  2006年,我第一次在腾冲的一间低矮残破的小屋里看到了李华生老人,因为老人的儿子不能照顾老人,所以老人独自一人在这间无水无电的小屋里过着几乎是原始人的生活,他是远征军预备二师士兵,在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中曾经负伤,现有一个儿子在家务农,儿媳妇患中风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中一贫如洗,房屋破败,而且这个儿子还有酗酒的恶习。老人已经记不清家乡的小地名,可是还是希望死后能葬回贵州。

  老人自叙家乡情况,希望能找到家乡亲人:老人是湄潭人,记得出生地可能叫“井家坨(音),附近的地名记得的有“苏营场”、“永兴”等(音)。老人可能是民国25-26年被抓当兵,时年约12-13岁,老人已经记不清父母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只记得自己的小名叫“胡骄”(音),可能是姓李或黎,李华生是老人在部队的名字而非本名。

一年又一年,我们一直在为寻找老人的家乡和亲人而努力,可是一直没有结果。2009年,我们再去看望老人的时候,九十多岁的老人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回到了村庄里生活,可是他的儿子仍然酗酒如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