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张绪山:如何认识日本遭原子弹轰炸事件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5-06-16 10:24:47

    但这位良心发现的昔日“鬼子”,终于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不堪道德良心的重负,道出了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这几乎是大多数日本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针对中国人习惯把日本军阀跟日本人民分开的说法,日本的一位教授宫原曾当面纠正过中国学者,他说:

  “你们把日本人与军阀分开也许是好意。但这并不公平,因为战争是全体日本人的共同意志。”

    可以说,正是全日本民众的积极参与,日本的战争机器才得以发动与维持运转。就日本战争机器所犯下的罪行而言,日本全民是一个加害者的命运共同体,无人置身于外。正是基于二战时整个民族对纳粹暴行难辞其咎的清晰认识,战后的德国进行了深入的全民反思与忏悔,而日本没有。

   在这个事实真相面前,日本人还敢煞有介事地宣称自己是原子弹轰炸无辜的受害者,理直气壮地谴责原子弹轰炸对自己的不公吗?日本人还有勇气说韩国媒体的“神的惩罚论”是“无知的体现”,因而“坚决不可原谅”吗?

    日本的学校教室成为了军需工厂支持战争

    日本国内妇女参加军事训练,准备对盟军作战

    每年的8月6日,日本都要举行高规格的祭奠活动,“反省”原子弹事件,但在这些活动中,反思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暴行、期盼世界和平这个中心主题往往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刻意突出原子弹对日本的伤害,日本面临的核威胁,而日本为何遭受原子弹轰炸这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却被刻意回避,很少被提及。很显然,日本人的内心没有彻底的自我反省,更没有自觉的忏悔。

    如果说反思原子弹事件,是缘于对人类生命的尊重,那么,日本为何对死于日军屠刀之下的亚洲各国的无辜平民无动于衷、漠然处之?为何不敢直面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人神共愤、令人发指的暴行,乃至百般抵赖、公开否定?时至1998年,还有一位日本历史学家在哈佛大学演讲《幻想中的南京大屠杀》,公然否认大屠杀的事实。美军的两颗原子弹造成日本本土28万多人死亡,日本人耿耿于怀,刻骨铭心,为何死于日军屠刀下的30万无辜南京市民,包括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的生命,在日本人眼中就一钱不值?较之客观上参与了日本集体施暴行动的长崎、广岛市民,那些真正无辜、纯洁的南京市民,难道不是更值得日本人忏悔、谢罪吗?很显然,“日本逻辑”不允许他们这样思考问题。

   日本兽兵以杀人为乐 日本兽兵在南京竞赛杀人

   日本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民族性格。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对日本人的性格做过刻画:“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源于日本人的生活哲学:对强者的极端敬畏,对弱者的极端蔑视。日本虽然很早就从中国出入了儒家思想,但日本人没有吸收儒家思想的最可珍贵的核心价值“仁”、“仁爱”,所以,对弱者的怜悯与尊重,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是几乎没有地位的。于是,日本人的性格就表现为:在弱者面前逞凶斗狠,而在强者则恭顺温和;在弱者面前黩武,在强者面前显示美善;对弱者倨傲自尊,对强者则彬彬有礼;在弱者面前顽梗不化、桀骜不驯,在强者面前则谦恭善变,刻意逢迎;对强者驯服且恭敬,对弱者逞强且蛮横;视强者为可以靠因而忠贞,视弱者无用故可弃之如敝履;羡慕强者的生活方式而欢迎,鄙视弱者的生活方式故自视甚高……。近代西方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更强化了日本人“尊强欺弱”性格的正当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