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黑龙江巴彦县是一块红色沃土,曾涌现出很多抗日英烈和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段流传至今、让家乡人民引以为傲的平洋传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来到这个传奇的发生地——张家油坊屯。当我面对英雄张甲洲故居几间陈旧的茅草屋时,不敢想象如此偏僻的山沟里,竟能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将领来。敬畏之情促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田广学
2025-09-17 09:09
作为军人,每每唱起《新四军军歌》,我总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那是长江、黄河滚滚东流的浩然风骨,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1979年隆冬时节,一长溜长途客车满载200个新兵奔向军营。当车队沿着盘山公路驶上险峻山顶时,第一辆车上的女军医突然起身,手指着山峦间的一个村落说:瞧,那里就是云岭,当年的新四军军部驻地! 说着,女军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章熙建
2025-09-16 15:09
一个真正的人,他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永远是谦虚。新四军老兵、中国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的这句名言,代表着很多抗战老兵的人生。8月16日,10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李登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面对荣誉,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的李登月却说:我做得还不多不好,还要多做一些。前不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维姣
2025-09-01 15:09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手枪,美国造,马牌,枪号80292。这是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过的手枪。纪念馆内,参观的人们驻足于此,细细端详。透过斑斑锈迹的手枪,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这把手枪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这位将军艰难和不屈的抗日传奇。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佟国波说。赵尚志是东北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洪南 杨思琪 姜思妮
2025-06-30 10:06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5-06-16 15:06
卢沟桥之岁月(中国画,中国美术馆藏,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 陈 辉作北京西郊,卢沟桥下,永定河水静静流淌。河畔的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巍然矗立。广场上,象征国人苏醒的卢沟醒狮雕塑仿佛正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宛平,我们至今仍能听见那熟悉的歌谣: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微粒
2025-06-05 16:06
年轻时的李友荣。老年时的李友荣。子牙河畔,羊群遍野,芦苇荡在风中摇曳。清晨,记者匆匆赶到已故回民支队老兵李友荣家时,他的小女儿李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父亲的照片,离乡多年的二儿子李平也在电话那头等待着。父亲的抗战故事,都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李友荣的家乡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1940年10月,日军在献县李虎村制造惨案,杀害村民50多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潘翔燕 李芮
2025-06-05 16:06
五月太行,乍暖还凉。驱车沿清漳河行驶于太行山腹地,公路两侧,壁立千仞,势若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拼杀的八路军将士身影。73岁的抗战史料研究志愿者王欣望着车窗外,山风挟着细雨吹过树梢,一如他的心绪,起伏难平——此行目的地是十字岭,左权将军殉国地。十三年前,左权牺牲70周年之际,这个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党支部副书记的转业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丁增义 王春涛
2025-05-26 08:05
1、老兵陆镇华口述我是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的,1937年4月4日被分配到第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当时早饭天不亮吃的,晚饭要等到天亮才吃,因为白天不能做饭,做饭烟火会马上就引来日寇飞机的轰炸。当时战况很激烈,耳边是连续不停的炮火声。头上的飞机,经常是3架、9架、12架地飞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整理/翻译:黎又嘉
2025-05-21 14:05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5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禁忆起在北平沦陷时期我的家乡人民过着亡国奴生活的情景。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入敌手,日军常在村镇炫耀其淫威,时而大部队进行弹压性巡行,随意抓人,以震慑中国人民的反抗;时而小股武装窜到农村巡查,奸淫掳掠,欺凌百姓,无所不为。我的家乡辛庄村,是个有百十来户人家的村庄,往东2公里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2025-04-30 17:04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已到了快支持不住的时候,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更加残酷,实行什么三光政策、强化治安、经济封锁,对市场上的物资商品统统严加控制,粮食、布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列入了军用品,限制百姓买卖食用。工人连玉米面都吃不上,只能吃柿子皮面、花生皮面、化学面等,工人无力干活。日本兵还强迫工人给他们修车,工人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2025-04-30 17:04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驻守在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打得日本侵略军心惊胆战,伤亡惨重,二十九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20多天的顽强抗击,英勇杀敌,他们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使日军未能攻下卢沟桥和宛平城。军民正在抗战的热潮中,国民党政府却下令,命二十九军从卢沟桥撤退
来源:选自《北京文史资料精选(丰台卷)》
2025-04-30 15:04
在北京城的西南郊,金中都的古城墙边,有一个西管头村,抗日英雄刘启才烈士于1916年在这里出生。刘启才自幼习武,胆子又很大,在小伙伴中间很受推崇。他的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穷苦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罪恶战争。敌占区的人民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挣扎。刘启才和许多青年一起被日军抓到枣林庄车站做劳工,白天修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025-04-30 15:04
我于1936年10月考取并参加了南苑军事训练团。团长是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教育长是张寿龄。军训团在飞机场的最南端,一排有13座大营房,有的还破烂倒塌了。每座营房可住一千人,我们住的是第七营房。全团有1500多人,分三个大队,每大队分四个中队。一二大队是步兵科、三大队是特科,特科包括骑兵、工兵、炮兵、化学兵等。我在三大队第十中队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025-04-30 15:04
1942年,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的第六个年头。战争的形势已从敌人的进攻转入到敌我相持的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灭亡中国,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强化治安,对解放区进行疯狂地扫荡,采取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当时解放区的物资非常紧缺。因此,必须通过沦陷区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往解放区运去一些物资,以便解放区军民坚持进行抗日战争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五辑
2025-04-30 15:04
现在朱家坟的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卢沟桥事变前是茨头村。日本侵华后被圈占,建筑的一大片仓库叫西松组,日军部队代号为1435部队。周围圈设了铁丝网、电网和炮楼。库区当中建有一座三层主楼,是日军办公和官佐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平房多是库房和日军宿舍,库里搬运、倒库等笨重活计,都是雇用中国老百姓来干。当地人称之为打洋短儿,就是给日本人做短工
来源:选自《北京文史资料精选(丰台卷)》
2025-04-29 14:04
1935年到1937年,我在卢沟桥小学任教,当时目睹、耳闻两件事,时隔50年,至今萦绕脑际,缅怀不忘,现记述如下:忠于职守的士兵进入1936年,侵驻丰台的日本部队,经常到卢沟桥南永定河河滩打靶演习。驻守在宛平城的二十九军,只准许日兵从城南、城北土路绕行。日兵出于挑衅的目的,常想穿过宛平城,每每为二十九军士兵所阻。卢沟桥小学在宛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025-04-29 14:04
1944年8月,长辛店镇是伪宛平县政府所在地。这一带当时是日寇横行霸道的天下。那时我家就住在宛平县三区王家庄,而当时的我党涿良宛县政府就设在我家。那年我16岁,在北平城里上中学,城工部发展我为联络员,经常利用上学的机会,为我党往城里带些宣传品,在学校内张贴或散发,因此县政府里的一些事情,并不回避我。我的上级是县委敌工部陈宗奇。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025-04-29 14:04
1936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国东北三省,又想侵占我华北,逐步实现侵占全中国的罪恶目的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一二·九运动中,爱国青年学生在党领导下,成立了一个抗日救亡的团体名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它是先进青年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在清华大学民先队工作的吴继周同志,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
2025-04-29 14:04
自从七七事变始,宛平地区便成了全国首难之地,八年浩劫先从这儿开始。日本鬼子到处扫荡,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家住在原宛平县二区张家村。自从日军在这里建起了炮楼,就对老百姓骚扰不断。今日要粮,明日要柴,还动不动烧房子。一次就烧毁张家村房子250多间,全村的房子几乎被烧光。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激起当地人民的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2025-04-29 14:0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