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头部队第七六九团指战员成功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24架日军飞机,继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次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敌人,再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实际战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的威望,给全国军民继续英勇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纵横》2025年第9期 文/徐元宫
2025-10-25 16:10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在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文物的追忆中,在抗战老兵及其亲属后代的讲述里,一同回望抗战烽火,激发奋进力量。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团结报团结网推出烽火回望栏目,敬请关注。抗战老兵支发胜 照片上这位老人,是我的父亲、抗战老兵支发胜。近日,父亲收到了由中
来源:《团结报》 作者: 支福斌
2025-10-23 17:10
1943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湘乡,1944年日军占领湘乡县城。日本兵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在湘乡犯下了滔天罪行。作者当时年纪尚幼,但已有一些朦胧的记忆,加上大人的述说和史料的证实,依稀还原当时的几个场景片段。 日机炸湘乡 我出生于1940年春,对1943年日本鬼子炸湘乡的事还留有模糊的印象。 一天,我家正在吃早饭,突然警报骤响。我端着
来源:《湖湘源》文化微刊 文/谢坚柏
2025-10-15 15:10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翻开相册,一张张老照片勾起我的回忆。其中一张拍摄的是一间残破的房子。这是我去年探访母亲徐树英的家乡山西陵川县时,在一个叫老圪洞的地方拍的。这间倒了一半围墙的房子,是母亲80多年前住过的。1937年春,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母亲,找到了革命队伍。经过两年残酷斗争的考验,19岁的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建辉
2025-10-14 10:10
前不久,为筹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个展览,我再次踏入衡阳市档案馆的特藏室。手轻轻地拂过微凉的玻璃展柜,我的目光随之掠过泛黄的卷宗与斑驳的手迹,定格在展厅中央——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的半身塑像,在灯光下泛出沉静的光泽,仿佛时光在此处凝固成永恒的敬意。这尊雕塑,由衡阳籍雕塑家魏子人为庆祝建军60周年倾心打造。雕塑以细腻的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侯健康
2025-10-14 10:10
我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敬畏,来到影院倾听电影人的诉说那段民族之殇、切肤之痛。电影《731》通过王永章、顾博轩等人物个体命运来展现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受细菌战伤害者的整体命运。影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反人类、反人道罪恶。揭露日本关东军七三一部队以活人作实验研制细菌武器的划时代著作《魔鬼的乐园(续篇)——关东军细菌战部队战后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作者:班永吉
2025-10-12 15:10
讲述:姜士全整理:姜 方悠悠大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更涌现出一批抗日英烈和民间英豪。巨野县章缝镇大姜庄村姜继修等人砸日军洋行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1941年,上级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徐建国到巨野一带搞地下工作,专门搜集日军情报,组织民间抗日活动。几个月后,驻扎在巨野的皇
来源:巨野政协微信公众号
2025-09-30 15:09
我们生长在苦难里,我们生长在炮火下……前不久,一场视频连线在武汉警备区会议室内展开。大屏幕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情不自禁地用手打着节拍,一边清唱着抗日宣传团体孩子剧团团歌。时隔多年,老人对这首歌仍是无比熟悉。老人名叫叶伟才,曾是孩子剧团的一员。1937年9月,在上海难民收容所内避难的部分少年儿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式组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一琛 陈 倩 洪培舒
2025-09-22 11:09
我的家乡黑龙江巴彦县是一块红色沃土,曾涌现出很多抗日英烈和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段流传至今、让家乡人民引以为傲的平洋传奇。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来到这个传奇的发生地——张家油坊屯。当我面对英雄张甲洲故居几间陈旧的茅草屋时,不敢想象如此偏僻的山沟里,竟能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将领来。敬畏之情促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田广学
2025-09-17 09:09
作为军人,每每唱起《新四军军歌》,我总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那是长江、黄河滚滚东流的浩然风骨,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1979年隆冬时节,一长溜长途客车满载200个新兵奔向军营。当车队沿着盘山公路驶上险峻山顶时,第一辆车上的女军医突然起身,手指着山峦间的一个村落说:瞧,那里就是云岭,当年的新四军军部驻地!说着,女军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章熙建
2025-09-16 15:09
一个真正的人,他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永远是谦虚。新四军老兵、中国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的这句名言,代表着很多抗战老兵的人生。8月16日,100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李登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面对荣誉,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的李登月却说:我做得还不多不好,还要多做一些。前不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维姣
2025-09-01 15:09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手枪,美国造,马牌,枪号80292。这是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过的手枪。纪念馆内,参观的人们驻足于此,细细端详。透过斑斑锈迹的手枪,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这把手枪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这位将军艰难和不屈的抗日传奇。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佟国波说。赵尚志是东北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洪南 杨思琪 姜思妮
2025-06-30 10:06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5-06-16 15:06
卢沟桥之岁月(中国画,中国美术馆藏,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 陈 辉作北京西郊,卢沟桥下,永定河水静静流淌。河畔的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巍然矗立。广场上,象征国人苏醒的卢沟醒狮雕塑仿佛正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宛平,我们至今仍能听见那熟悉的歌谣: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微粒
2025-06-05 16:06
年轻时的李友荣。老年时的李友荣。子牙河畔,羊群遍野,芦苇荡在风中摇曳。清晨,记者匆匆赶到已故回民支队老兵李友荣家时,他的小女儿李艳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父亲的照片,离乡多年的二儿子李平也在电话那头等待着。父亲的抗战故事,都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李友荣的家乡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1940年10月,日军在献县李虎村制造惨案,杀害村民50多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潘翔燕 李芮
2025-06-05 16:06
五月太行,乍暖还凉。驱车沿清漳河行驶于太行山腹地,公路两侧,壁立千仞,势若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奋勇拼杀的八路军将士身影。73岁的抗战史料研究志愿者王欣望着车窗外,山风挟着细雨吹过树梢,一如他的心绪,起伏难平——此行目的地是十字岭,左权将军殉国地。十三年前,左权牺牲70周年之际,这个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党支部副书记的转业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丁增义 王春涛
2025-05-26 08:05
1、老兵陆镇华口述我是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的,1937年4月4日被分配到第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当时早饭天不亮吃的,晚饭要等到天亮才吃,因为白天不能做饭,做饭烟火会马上就引来日寇飞机的轰炸。当时战况很激烈,耳边是连续不停的炮火声。头上的飞机,经常是3架、9架、12架地飞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整理/翻译:黎又嘉
2025-05-21 14:05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5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禁忆起在北平沦陷时期我的家乡人民过着亡国奴生活的情景。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入敌手,日军常在村镇炫耀其淫威,时而大部队进行弹压性巡行,随意抓人,以震慑中国人民的反抗;时而小股武装窜到农村巡查,奸淫掳掠,欺凌百姓,无所不为。我的家乡辛庄村,是个有百十来户人家的村庄,往东2公里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2025-04-30 17:04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已到了快支持不住的时候,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更加残酷,实行什么三光政策、强化治安、经济封锁,对市场上的物资商品统统严加控制,粮食、布匹、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列入了军用品,限制百姓买卖食用。工人连玉米面都吃不上,只能吃柿子皮面、花生皮面、化学面等,工人无力干活。日本兵还强迫工人给他们修车,工人
来源:选自《丰台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2025-04-30 17:04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驻守在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打得日本侵略军心惊胆战,伤亡惨重,二十九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20多天的顽强抗击,英勇杀敌,他们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使日军未能攻下卢沟桥和宛平城。军民正在抗战的热潮中,国民党政府却下令,命二十九军从卢沟桥撤退
来源:选自《北京文史资料精选(丰台卷)》
2025-04-30 15:04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