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文夕大火"曾烧毁长沙全城 后米粉成美食主流(图)
来源:长沙晚报   2015-05-19 11:12:54

  

  原国货陈列馆,在中山路旁正在展现出它昔日的芳华。

  文/任大猛 图/徐晖铭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当日寇铁蹄逼近长沙,国民党湖南省府惊慌失措,胡乱一把火,把长沙全城焚毁。

  震惊世界的“文夕大火”发生后,陆续回到长沙城,继续生活的普通长沙人,他们在战火中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当火柴成为紧俏物资,看茶馆堂倌怎样点燃一支香烟

  尽管战争的阴云笼罩长沙上空,但城里不能没有茶馆。

  茶馆是各类信息交流的场所,长沙人不但爱在茶馆谈生意,与人发生纠纷,也是通过“邀茶”的方式,和平解决矛盾,甚至发财的好主意,也是经茶馆信息交流碰撞而产生。

  “文夕大火”后,有很多外乡人路过长沙,常爱到茶馆看民风民俗,他们发现曾经宽敞的茶馆虽然全部烧毁,但因陋就简搭起的棚屋内,依然坐满爱喝茶的长沙人。

  不少新开的茶馆,因日寇飞机空袭,窗户上的玻璃早震碎了,只得用纸糊上,但纸上却写着“诸君见谅,当心玻璃”的话,好像在以此证明,他们茶馆,当初还是有过玻璃的。

  由于物价飞涨,城内不但缺盐少米,火柴也成为紧俏限购物资。

  茶馆于是都不再备火柴。假使有喝茶的顾客要抽烟,就得放开喉咙喊:“跑堂的,拿火来啰。”

  经过一分到五分钟的时间,想要抽烟的客人可从堂倌手上取到一根燃着的香。

  因为经过茶倌递来的一枝香点燃的香烟,茶客忽然意识到,手中的香烟现在之所以这样贵,就是因为正当抗战时期,中国机器卷烟生产地,全部都在沿海城市,现在已全部沦陷于敌手。此外,交通阻隔,外国人生产的香烟也难以运进内陆,香烟价格因此而飞涨。一些人甚至去吸日本人生产的香烟。香烟当然是完全的消耗品,且消耗数目极大。一些善于思考的长沙人忽然想到,既然吸烟难以避免,获得纸烟越来越困难,其实我们自己可以生产香烟。

  最早在长沙城内开设烟厂的有陈保璋、李汉云等,他们在城北大王家巷等地创办了华中烟厂。

  靠挑河水、在长沙站稳脚跟而发家致富的望城资本家彭虞阶,不久也开始兴办华昌烟厂。彭虞阶在后来的自述中称,烟厂最开始没有通电,动力全靠人力,靠16个人用脚踩来带动卷烟机。而电熨斗则改成木炭熨斗。

  1941年,位于河西望城坡的华昌烟厂,厂内职工达400人以上,两三天时间,华昌烟厂就可生产一卡车香烟,即36大箱。生产的香烟不但销湖南,还可远销到重庆、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在抗战时期的长沙,像彭虞阶这样生产纸烟的长沙资本家不在少数。

  1941年底《湖南国民日报》记者惊呼,长沙已成为战时中国生产纸烟的中心地。

  1943年9月《贵州企业季刊》第一卷第四期《记长沙手工业出品展览会》载:长沙工人工资低廉,烟产丰富,运输便利,手工卷烟更形发达,组织完善的烟厂共约56家,从业工人4万人,年产量1.4万余箱。

  国民政府财政部1940年至1944年从长沙征收到的卷烟专卖税,居全国第一。

  二、 再困难,戏剧和电影不能少

  说沉重,还有什么比“文夕大火”把长沙人的家园烧毁,更让人痛心?

  但是,事情既然发生了,长沙人直面现实,决心“再从焦土建湖南”。

  “文夕大火”后,长沙虽然邻近战区,但因湖南军政长官对于地方治安维持得力,被疏散的居民相继归来。此时,正当1939年农历春节期间。对于乐天的长沙人来说,再困难的时期,也不能失去笑容,放弃娱乐,于是各类娱乐项目,一天一天复兴起来。几如雨后春笋。

  1938年冬“文夕大火”,全长沙只有银宫、民众两家戏院未受波及。

  大火之后,长沙开演最早的戏院就是这两家,银宫演平剧(即京剧),民众演湘剧。

  当时,这两家戏院的所演剧本,大多经过戏剧家田汉加以修正,男女演员,亦经政治部施以相当训练。银宫戏院演平剧时,女演员李雅琴,唱做认真,其余演员,亦均卖力,“文夕大火”后,银宫演出,每晚客满。富有抗战意义的戏剧《梁红玉破金兵》,连演五晚;《土桥之战》,连演三晚,可见这两部戏剧均极叫座。

  又一村民众俱乐部内的民众剧院则演湘剧,演员多半是从前湘省各戏院名角。如花脸罗元德、唱工须生陈少益、崔雪棠,老旦田华明,做工花衫筱飞凤,文武小生陈福明等,都为爱好湘剧者所欢迎,上座率和银宫差不多。

  随着这两家戏院的开锣,不久,在南门口外沙河街油榨巷明宪女校旧址,城南戏院开张,此后营盘街中华戏院、东长路口新长沙戏院等相继开张,皆演湘剧,观众极其踊跃。

  但一部分有银幕癖的长沙市民,却只能心痒难耐。因为,长沙两大电厂均被烧毁,没有电。直到1939年2月24日,终于有两家电影院自备马达,开始营业。

  这两家电影院,一家是又一村民众俱乐部内的民众电影院,另外一家是前面提到的城南戏院,因放电影,城南戏院改称城南电影院。

  民众电影院在大火后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富有锄奸抗日意义的电影《血魂》,该场电影由军委会政治部电影放映队第一队公映,该队为募款慰劳前方负伤将士,将电影票价稍微提高。第二场电影片名叫《八百将士》,每场加映卡通滑稽影片,城南电影院放映的片子叫《金缕曲》。

  有了电影和戏剧,长沙满城瓦砾虽一时无法清扫,但欢声笑语已将长沙这座城市因战争带来的阴沉和黑暗,撕开了一条口子。

  三、森济医院,因为组织救护队而名头更响

  民国时期,长沙最好的医院,首推北门外的湘雅医院。该院因设备齐全,医术高明,在旧中国排名全国第二。不过,抗战初期,该院一部迁往沅陵,另一部则留在长沙。当年的长沙人认为湘雅医院架子太大,已沦为长沙贵族们养病的地方。

  其次,则为大东茅巷的仁术医院(今省人民医院)。“文夕大火”前,该院已迁安化,听闻大火后,长沙依旧繁华,有再迁回长沙的想法。

  学院街德生医院(德国人创办,原址在今学院街派出所一带)、三公里的湖南公医院(今市一医院)、沙河街的国医院、青石街的三湘医院、西牌楼的湖南产科医院等,在长沙均有一定美誉度,但皆在“文夕大火”中损失惨重。德生医院不得不迁往韭菜园重新开业,其他一些医院或已迁出长沙,想要恢复元气,一时颇难。

  此外,长春巷的天主堂医院,因教会关系,“文夕大火”对该院不曾丝毫波及。并且,起火后,不少人把天主堂做了临时避难所。大火后,长春巷的这家医院的营业状况,更为发达。

  森济医院是由柳森严及其父亲和哥哥共同创办的。“文夕大火”前后,该医院即驻在成功街长沙县城隍庙旧址。

  柳森严是1932年长沙市在教育会坪举行国术擂台赛中喧传一时的“拳术表演家”。柳森严家的森济医院以伤科最为著名,该院治疗伤科的方法,多用老方法,深获市民的好感。

  在抗战时期,尤其“文夕大火”过后的日子里,当日机袭击长沙过后,柳森严等创办的森济医院马上组织救护队,救护同胞,极其认真。而救护员服装,又特别整齐。柳森严私人备有救护汽车,呜呜过市。行人注目的更多。森济医院的招牌,也在空袭过后的救死扶伤中,名头更响。柳森严是个复杂的人,有正反两面,他后来加入“军统”,新中国成立后,即被枪毙。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