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影响抗日战争进程的十大历史事件
来源:红潮网   2015-05-29 14:03:37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幻想。

  

  北大营:打响抗战第一枪

  “抗日十大事件”之— ——“九一八”事变

  事件回放: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中村事件”,于该夜10时30分突袭沈阳城外交官屯南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并炮击北大营营房,随即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北大营作为打响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李景云,今年89岁,自出生之日起便一直住在距北大营不远处的大东区二台子地区。“那天刚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阵猛烈的机关枪声惊醒,紧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声,随即就把天映红了。”在位于大东区二台子地区的一座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李景云老人———这是目前我们唯一能找得到的距北大营最近的见证人。尽管老人前一阵子患上了脑血栓,说话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谈起当年曾经发生的那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景云老人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我打小就在北大营附近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刚刚15岁。”回想起往事,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我们家一个月靠几块大洋,用来养活9口人,时常吃不上饭。”由于身体原因,老人不能经常去离家并不太远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可老人对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却时刻不能忘记。“我总跟我那大孙子讲起‘九一八’。”尽管已经大学毕业的大孙子对当年爷爷所经历的一切还比较陌生,但只要孩子来,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上海学生声援“一二·九

  “抗日十大事件”之———“一二·九”运动

  事件回放: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偶然中的必然

  “抗日十大事件”之———西安事变

  事件回放: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24日,会谈达成6项协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在西安事变研究专家李云峰看来,西安事变是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一个必然事件。从当时的形势看,抗日的大潮是无法抗拒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都主张抗日,而蒋介石又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他们观点的不同注定要产生分歧。“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杨虎城就号召抗日救国。加之,陕北“剿共”损失很大。另外,1936年的四五月间,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时,曾达成口头协议,就是以兰州为中心建立西北国防中心。还有就是“一二·九”西安学生请愿游行运动的促进.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事变爆发的必然因素。从偶然因素来讲,首先,张学良这个人比较单纯,敢作敢为,与蒋介石私交颇深,敢于和蒋介石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其次,蒋介石在12月9日学生请愿游行后,就考虑通过《大公报》发布撤换张学良、由蒋鼎文来代替张学良的消息。12月12日《大公报》发表了这条消息,张、蒋发生争吵,蒋介石很生气大骂张学良是“两面派”,所以说西安事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毛泽东在接受史沫特莱采访时说“并不在意外,实是在意中”,“因为只有国内和平,才能对日作战”,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则“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

  复旦粮绝,校长雪夜借

  “抗日十大事件”之———淞沪会战

  事件回放: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幻想。“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寇攻占上海,复旦大学校舍被毁,800多名师生被逼上庐山。当时,复旦已与大夏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分两部迁往江西和贵州。10月,联大第一部借庐山普仁医院为校址,租借一些旅舍为宿舍,师生800余人开始上课。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战事吃紧,江西联大一部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次年2月,复旦师生继续内迁。此时,学校已弹尽粮绝,恰巧国家教育文化救助组陈立夫组长路过庐山,该校领导连夜在雪中提着灯笼,边跌边走,终于见到了陈立夫,在借得一万元后继续西迁.而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复旦大学终于在北碚对岸的夏坝觅得校址。就这样,复旦大学的师生们辗转5000里到达重庆,并于1938年2月开始上课,而后又陆续增设了农学院,开办了银行专修科,并新增了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统计系,建造了寒冰馆与新闻馆等,还在国统区第一个刊登《毛泽东传》.

  68年后,重走卢沟桥

  “抗日十大事件”之———卢沟桥事变

  事件回放: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从六里桥开车到卢沟桥,用不了半个小时。距离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如此近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有300多年历史的石桥———卢沟桥,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宛平城。卢沟桥和宛平城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仅因为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宛平城是通往北京的交通要道,还因为1937年7月7日那天,让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七七”事变从这里爆发。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李世勤老人。在一位热心的老奶奶的带领下,记者顺利地来到了李老先生家。虽然李老先生已经85岁高龄,岁月的痕迹也深深地印在了脸上,但他身体还十分健康。攀谈下来,这几年来老先生接受过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以及广东和浙江的几家媒体采访,也是个“新闻人物”了。1937年,我17岁,是卢沟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孩子们上学也是一年上一年不上的,所以17岁了才上六年级。“七七”事变以前,宛平守军第19军就一直住在城里。宛平县有东、西两个城门。打1937年年初,日军就不断到宛平城东门来挑衅,他们想进来,29军就没让他们进来。当时大家就分析,日军一而再地要攻打宛平城,就是因为要占领卢沟桥旁边的铁路,那是南方通往北京唯一的铁路通道,是军事要道、咽喉要道,如果它丢了,北京就彻底孤立了。1937年7月初,学校刚放暑假,但我没有回家。7月7日凌晨,我们还没起床,一声特别响的枪声把大家都惊醒了。后来知道那时东门关上了。日军是从丰台来的。丰台有个西仓库,是日军仓库。日军以那个仓库囤积兵马粮草,在这以前,尽管日军也和宛平守军接触过几次,但没打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正常。可是东门站岗的兵就从两个慢慢增加到1个班了。打起来以后,老百姓都很怕。宛平城里的年轻人全走了,都找地方避难去了,因为日本人首先要抓的就是年轻人。我带着两个弟弟:李世勋和李世合,当时一个15岁,一个13岁,到大兴的亲戚家避难去了。我父母留在家里。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会打多久,谁也没想到,这一打就打了8年。【那时候,整天提心吊胆的,日本军队可以随便抓人;卢沟桥附近的田地也不多,挖点儿野菜都不容易,吃点儿野菜加棒子面儿就算好的了。】我们出城的那天,老街坊一大堆,前前后后都出城了。青壮年都走了,年轻的妇女也都走了。东门关了,大家都是从西门走的,出了城门就各奔他乡了。后来听说,宛平城大概是一个月以后失守的,失守时,日军是从西门进来的。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亲戚家住了两个月,老在外头呆着也不行。我就带着两个弟弟回来。当时最怕的就是在路上的时候。我那时年龄也不大,才17岁,两个弟弟年龄也小,又都是年轻人,要是在路上碰到日本人,让日本人抓走就完了。走在路上,心里真害怕。回到宛平城里,父母也不在家了。听没走的街坊说,他们上北平市里了,我也联络不上。我就又带着两个弟弟去找父母。我大哥李世昌,在北平市里做买卖,住广安门。我找到我大哥家,我父母也在那儿。后来,我大哥那儿也住不了了。我父母加上我们几个就在难民收容所住了两个月,也在广安门。那时候,整天提心吊胆的,日本军队可以随便抓人,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没命。另外生活也不好,连窝窝头都吃不上。卢沟桥附近的田地也不多,挖点儿野菜都不容易,吃点儿野菜加棒子面儿就算好的了。后来,我们一家子回到宛平城来种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时候,我们看了报纸,都很高兴,早盼着这一天了。老百姓可以不受外国人的欺压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