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14年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动员,自然,报业在抗日战争中也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苦难,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大公报》在抗战中的六次迁移应该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公报》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它在抗战中的六次迁移极其艰苦卓绝。《大公报》最初的报馆在天津。东北沦陷之后,《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敏锐地感到:占领东北后
来源:炎黄春秋
2019-06-25 09:06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暴行,中国文艺界运用戏剧、音乐、漫画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抗日,鞭挞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中国人民的愤怒与抗争,讴歌英雄们舍生忘死、英勇报国的精神。这对于战火硝烟中的中国人民来说,是甘露,是号角;而对于侵略者来说,是匕首,是炮弹,对鼓舞民众、激励民志,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面
来源:炎黄春秋
2019-06-24 10:06
在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的1941年,上海几位文化、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文献保存同志会,从敌人手中为国家抢救出大批珍本古籍。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进攻,东南诸省相继沦陷。江南一带向为人文渊薮,当地藏书家的不少善本古籍都毁于战火,即便侥幸留存,也因书的主人时局多舛、生活窘迫,而流入上海旧书肆,使书肆成了各方收购的角
来源:炎黄春秋
2019-06-24 09:06
人人皆知李苦禅先生是国画大师,却少有人知道,在抗战时期,他在敌占区参与过我党的地下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对个人工作身份保密。直到近年,这段特殊的经历才被正式披露出来。掩护爱国学生李苦禅1922年考入北京艺专。他的同学方伯务是李大钊的追随者,在艺专宣传共产大同。受其影响,李苦禅积极支持共产党的进步活动
来源:炎黄春秋
2019-06-24 08:06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1939年1月1日在山西沁县后沟村创刊。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同志曾高度赞扬:《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努力,替我们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开辟了敌后新闻事业的新纪录。《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早在1937年秋,党的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
来源:前线杂志
2019-06-18 11:06
诞生于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一声炮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青年记者立即奔赴华北和西北战场,采访战时新闻。平、津沦陷以后,日军又在八·一三大举进攻上海,华东告急。上海新闻界同仁为积极推进新闻战线的抗敌斗争,为民族解放而努力,深感有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必要。在这些活动中,许多热血的青年记者参与其中,积极贡献智慧,努力
来源:前线杂志
2019-06-17 12:06
抗战初期,在战时江西临时省会泰和附近的吉安市,有一家颇有影响的进步报纸,它就是爱国七君子之一王造时先生创办的《前方日报》。近八十年前创刊的《前方日报》是抗战时期东南各省八大报纸之一。在吉安市吉州区档案馆馆藏的113卷民国报纸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前方日报》,共57卷,占了总数的一大半,时间从1939年6月至1948年11月,集中在抗战时期的达51
来源:江西省档案馆
2019-06-14 11:06
中共琼崖特委的机关报《抗日新闻》1939年3月在特委驻地琼山县树德乡创办,为4开4版油印周报,也曾出5日刊、3日刊,深受琼岛军民的欢迎。《抗日新闻》创办初期,由当时的中共琼崖特委书记李明(即林李明)直接领导,特委领导人冯白驹、王白伦等也十分关心、支持报纸的出版。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魂是《抗日新闻》首任主编,特委宣传部长陈健、李雨枫
来源:中国老区
2019-06-12 13:06
1937年8月,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上海出发前合影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剧作者协会和上海戏剧联谊社发起组织成立了13支救亡演剧队,根据周恩来关于把大部分救亡演剧队设法组织出发到内地去作爱国抗战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各个演剧队先后从上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中。演剧队在全国各地的演剧宣传,
来源:政协头条
2019-06-11 14:06
名家在救亡的旗帜下云集桂林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我国的文化中心主要在上海、北平、南京、广州等大城市。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平、上海、南京的相继沦陷,文化人和文化事业机构撤至汉口、广州。1938年 10月,又因武汉、广州相继失守,这些文化名人和机构也分散到了重庆、桂林和昆明,并以这三地作为国统区抗战文化的大后方,积极展开支持抗战的各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2019-06-11 10:06
毛泽东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抗战时期省港地区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中共的领导和推动下,为民族生存和祖国独立,同军事战线协同作战,其活动遍及各个文化领域。他们建立了文化团体,创办进步报刊,进行空前繁荣的文艺创作,以及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活动等等。抗战
来源:人民网
2019-06-11 09:06
《渤海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出版物中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党委机关报,她以其群众性、战斗性、时效性的独特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的丰碑中深深刻下了她光辉的名字。《渤海日报》的前身是《群众报》。1943年底,冀鲁边区、清河区的抗战捷报频传,根据地日益扩大,八路军进一步壮大
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9-06-03 10:06
1939年7月,清河特区在长桓地区面窝村(今果里镇)成立了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行政联防办事处,由于军事形势的推进,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及党政组织的不断健全与发展,特委领导考虑搞好宣传,扩大影响,鼓舞士气,作为中共清河特委的机关报——《群众报》,于1939年8月1日在桓台的东沙河村应运而生。这一报刊是由景晓村、 亓人、张枫之和刘洪轩等同志创办的。
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9-05-28 09:05
耀南剧团,全称山东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1938年成立,隶属渤海军区政治部。原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宣传队,后改称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宣传队。为纪念对日本侵略军奋战英勇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1940年正式命名为耀南剧团。该剧团按战斗需要编队,石钟任队长,孙玉振任指导员。部分人员有武器,为山东省五大战略剧团之一,是工作兼演出的团
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9-05-28 09:05
胶东部队的《前线报》,自1939年9月创刊至1951年10月停刊,整整经历了十二个春秋。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和广大指战员结合在一起,始终站在斗争前线,以特殊的战斗武器,汇前线信息,奏战斗强音,奋力鞭挞敌人,热情讴歌自己,充分发挥了胶东部队党委喉舌的作用,胜利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它的光荣使命。《前线报》在斗争中诞生
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9-05-23 09:05
钱穆先生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无锡七房桥,12岁时父亲撒手人寰,母亲宁愿自己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凭着自己的聪慧,自修苦读,成为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和教育家。青年时期的钱穆钱穆先生不仅在学术圈子里影响深远,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先生虽不是投笔从戎,血洒沙场,但他为抗日战争的
来源:孟话历史
2019-05-22 14:05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因为不愿成为日本人的奴隶,李苦禅很快辞去北华美专、北平美院的教职,加入了由八路军北路军冀中军区的平津特派人员主任领导的情报组。李苦禅对地下抗日工作极其上心,将自己的住处作为了联络点。在这个蜗居里藏身、中转的有地下交通员、奔赴根据地的青年学生和外国友人,而李苦禅恪守地下工作纪律,不该问的事绝对不问,该做
来源:淘历史
2019-05-20 08:05
1937年12月,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在民族革命战争的推动下,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影响下,中国的戏剧界团结起来了,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订每年十月十日为戏剧节。中国戏剧工作者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节日。戏剧节虽然诞生在武汉,第一届戏剧节却没有能在武汉举行。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华的战火,已经燃烧到武汉。著名的演
来源:重庆市文化旅游委
2019-05-16 09:0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消除一切个人恩怨,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他们为唤起民众 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组成了另一条战线———文化统一战线。一、延安为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做的准备工作延安文艺界由于直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远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之前,就为抗战文艺的发展,做了大 量的工作,为促
来源:民盟延安市委张国全
2019-05-11 08:05
核心提示:一种方式是,息戏蛰居。铮铮铁骨,不与日寇合作,不为敌人所用。另一种方式是,虽然未脱离沦陷区,虽然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但不是为日寇服务。恰恰相反,他们不畏风险,用京剧艺术进行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梅兰芳 在长达14年的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的京剧艺术家队伍,就整体而言,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爱国、抗日
来源:人民网
2019-05-05 09:05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