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们,用生命之光烛照了那一段烽火岁月。在第2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人们不会忘记抗战年月的爱国教师:当日寇占东北,犯淞沪,踏平
来源:搜狐历史
2017-09-10 11:09
1941年9月8日,陈垣(前排左三)与辅仁大学同仁合影。辅仁大学主楼。有一个叫见月的和尚,清初在南京一所寺庙当住持。有人告发寺庙中有人
来源:京华时报
2017-09-07 10:09
原中南矿冶学院校门原中南工业大学校门中南大学校本部大门和平楼民主楼左家垅位于岳麓山南麓,通常指现麓山南路西端穿越地段及周边区域
来源:潇湘晨报 丁力
2017-08-30 13:08
乡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这场篮球赛快开始了。这是1939年春末,中国西南群峰一隅,贵州省修文县城三里地外的龙冈山麓。这儿以前有个更响亮
来源:网易新闻 凤凰周刊(北京)
2017-07-29 15:07
那些漫天硝烟里琅琅的书声——抗战时期的中国中小学校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滢
2017-07-29 15:07
复建后的汉中教室一部。(资料图片)□蒋麟先1944年7月,我考上了广西桂林国立汉民中学。此时,我的故乡湖南湘乡已经沦陷,我属于沦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作者:蒋麟先
2017-07-29 15:07
1944年12月28日,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北大校史馆提供) 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
来源:光明日报 丰捷
2017-05-12 17:05
走还是不走,在抗战全面爆发最初的那半年,这是特别让人纠结的话题。这里以北大文学院教授为例,讲述了那半年间发生的让人感叹唏嘘的故
来源:驻马店网
2017-05-08 15:05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真实地反映了东北沦陷之后
来源:齐红深
2017-05-04 10:05
1940年春季扫荡总结会议后,贺龙与大家合影1940年4月,阎锡山与共产党达成和解协议,晋西事变宣告结束。八路军120师在取得反顽固斗争胜利后,将阎锡山的军政势力逐出了晋西北,并在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民主革命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17-02-24 10:02
美丽的华西坝西南联大负责人与湘黔滇旅行团全体教职员合影华西钟楼——美丽坝上的地标性建筑西迁途中的浙大师生抗战路上读书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将平津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大学迁往内地,沦陷区大部
来源:海南日报
2017-02-03 10:02
在我幼年时期,正赶上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虽已过7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许多感慨系在心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我老家蠡县进军,他们沿途占城掠地,肆意烧杀抢掠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12-22 15:12
你们的报道非常不错,我都收藏了,这段历史,南京人要牢记,中国要牢记。近日,《江南时报》集中推出12·13公祭日的重磅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报合作伙伴腾讯大苏网转载后,许多读者真挚留言,
来源:江南时报 记者:王梦然
2016-11-09 09:11
1936年,重庆南开初设,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办南开,就是要消除国人的愚弱贫散私五病,培养救国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学校初办时,经费时有拮据,时局艰难、物资匮乏,学校生活异常清苦。
来源:重庆南开中学微信公众号
2016-09-13 11:09
1939年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踏进了潞城大地,烧杀抢掠,奸污妇女,气焰十分嚣张。月余时间,已将其魔爪伸向全县各个角落,除了南流、辛安等少数村庄外,大部分村镇都被迫成立了维持会,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
来源:潞城人碰向路青银微信公众号
2016-09-08 11:09
《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这些即便今天的人们也耳熟能详的旋律,曾经激荡了几代人的青春情怀。梳理历史,这些旋律都离不开一个名字: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38年2月,
来源: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号
2016-08-29 11:08
在抗日战争中,大学西迁的故事激动人心,无论是西南联大在昆明,还是武汉大学在乐山,都激励了广大军民和师生的爱国热情,直到今天仍旧为人所津津乐道。事实上不止大学,在全面抗战的年代,很多中学都走上了西迁
来源:读档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 勇 夏梦思
2016-08-29 09:08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
来源:文一微信公众号
2016-08-27 11:08
卢沟桥事变,学校濒临绝境1937年的夏天,七月流火,在北平老辈人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炎热难耐,仿佛预示着将发生些什么。7月7日晚上,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微信公众号
2016-08-24 17:08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国立四川大学的发展受到不可避免的破坏,一度被迫迁到峨眉山。虽然,跑警报也成为学校师生的必修课,但是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处于大后方的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坚持发展,因而被当时
来源: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
2016-08-23 16:08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