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时事毛泽东题《五日时事》——报头唯一留有毛泽东题落款的报纸《五日时事》,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的前身,初为中共晋西南区党委机关报,于1938年5月25日在山西孝义张家庄创刊,系8开油印小报,五天出刊一次,开始时每期印数5000份,后来增加到30000多份,具体负责人为王修、曹速。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后,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晋西北,与晋...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5:03
1948年4月1日,贺龙与出席晋绥干部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完成历史使命《晋绥日报晋绥日报》终刊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大批新闻工作者到全国各地开辟新的、更多的新闻宣传阵地,加之山西全境的解放,也标志着《晋绥日报》的历史使命已经胜利完成。于是,这张诞生在抗日战争烈火中的报纸,在艰苦支撑了九个春秋后,于1949年5月1日出版了最后一期,...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5:03
交通员正在送报纸艰难的送报路不管是《抗战日报》还是后来更名的《晋绥日报》在印出以后,都需要交通员将它们送递给晋绥边区的用户和读者,由于日寇对根据地实行封锁,所以交通员要把报纸送出去,不仅要有适应当时环境合适的发行体系,更需要有千千万万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日军封锁的交通员。《晋绥日报》编辑们在一起合影《晋绥日报》造纸厂全体职工合影四...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5:03
工作人员在编辑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报道风格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日报》为了能更好服务晋绥边区人民,经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多次酝酿报纸改版。改名为《晋绥日报》后,报社更注意对自身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批评,并把这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检查都刊登在报纸上,公之于众,接受广大读者的监督。特别是此时期的反客里空运动,不仅引起了当地干部群...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5:03
《晋绥日报》社印刷部遗址《抗战日报》改名《晋绥日报》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鉴于抗日战争胜利,国际国内形势进入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于是1946年7月1日,晋绥分局决定将《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以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这样《晋绥日报》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社址...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5:03
兴县高家村《抗战日报》社旧址经验不足按过去的老框框办报面临着紧迫的革命任务,成立之初的《抗战日报》始终在与时间赛跑。在这片物资匮乏、人员紧缺、群众革命意识亟待提高的广袤根据地上,早日将《抗战日报》刊印出版成为了报社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报纸创刊初期,由于编辑、记者太少,又缺乏在农村根据地办党报的经验,加之地方通讯组织刚刚着手建立,地...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4:03
陕北神府杨家沟村抗战日报社所在地《抗战日报》在兴县艰难创刊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新闻媒体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而且出现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可以随时记录我们生活角落中的一点一滴,更可以...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4:03
一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在晋察冀边区建设中,聂荣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为边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聂荣臻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宣传文化工作,培养了一支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而又人数众多的文化工作队伍,与人民生活、战斗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战斗作用。1937年12月11日,抗敌剧社在聂荣臻的关怀下成立了...
来源:论文网 作者:苏振兰
2018-03-05 14:03
拓(1912 2―1966 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作家。原名邓子健,曾用名邓拓洲,笔名邓君特、邓云特等。一1937年11月,华北最后一座城市太原被日寇占领前夕,党中央决定在阜平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成立后,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创刊。这是...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建民
2018-03-05 14:03
造纸工具1938年2月,汾阳县城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气焰十分嚣张,经常四出袭扰。搞得地方上人心惶惶,日夜不安。当时驻扎在城北边山地区的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一支队政治工作团,在团长王燕士同志的领导下,为了鼓舞汾阳县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枕,决定在尽善村创办战斗报社,以便将各地的抗战实况及时传播给敌我交错区的人民群众,藉此...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4:03
图为交通员正在送报纸1940年5月1日至20日,晋西区党委在兴县召开了成立晋绥文联的文化界联合会议。会上,党政军各部门、各单位展出各类报刊。贺龙司令员显得兴致勃勃,他站在一份手工刻制蜡版、油墨油磙印刷的仅有一张蜡纸大小的小报前注目良久。只见报上一色秀丽的蝇头仿宋主体、清晰整结的版面、各栏目均以漂亮多变的花边分开,显得既雅观又大方。这便是...
来源:红色晋绥 -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2018-03-05 14:03
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在广州创办发行的《救亡呼声》旬刊,是中共支持和领导的进步群众抗日救亡团体救亡呼声社的社刊,是一份进步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刊物,它冲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种种阻挠,旗帜鲜明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呐喊,为全民族抗日救亡呐喊,对当时广东地区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广东人民的抗日怒...
来源:《广州抗战纪实》,作者:黄建新
2018-03-04 14:03
一、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化建设的背景(一)中国共产党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1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自身要发展,必须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在1930年写的...
来源:论文网,作者:李甜甜
2018-03-02 17:03
一、《中国妇女》概况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妇女报刊中,最有影响也最具代表性的是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妇女》月刊,它于1939年6月1日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许多报刊,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报刊系统,《中国妇女》就是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刊物之一。《中国妇女》创...
来源:论文网,作者:刘人锋
2018-03-02 17:03
一、粤北抗战文化在粤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地位广东省府迁至韶关后,在广州的大批广东文化团体和组织以及文化界人士纷纷云集韶关,香港沦陷后,部分从香港退出来的文化人也来到韶关,同时广州大批大专院校也迁往韶关,他们在韶关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使韶关成为广东文化中心,出现了极有特色的抗战文化。粤北抗战文化折射出粤北抗日救亡运动,而粤北抗日救...
来源:论文网,作者:朱彩云
2018-03-02 15:03
《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报纸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和活动,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报纸撰稿,很受读者欢迎,影响遍及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这份报纸从创刊到1941年2月28日停刊,其间复刊二次,...
来源:论文网,作者:白琰 , 李晋
2018-03-02 15:03
1937年7月7日,欲壑难填的日本侵略者终于按捺不住兽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月上旬,战火烧到了我国当时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上海。于是,举国哀号: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上海又危急!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为稳定民心,安定军心,动员全民参加抗战,国内先后出现了一批以宣传抗日为主的新闻报刊。其中声势最强、影响最大的便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
来源:论文网,作者:李世顺
2018-03-02 14:03
一、涵盖广泛和正面宣传为主《新华日报》克服重重困难,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抗战全貌,服务于全民族的解放斗争。《新华日报》的记者们视野开阔,兼顾重大选题和一般选题,保证了报纸的大信息量。首先,对重大新闻选题紧密跟踪报道。一方面,《新华日报》对于举国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全力关注,如《踏进台儿庄》和《台儿庄血战速写》连续报道台儿庄战役,《百...
来源:论文网
2018-03-02 14:03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迁址重庆继续出版。该报在国统区出版9年多,共出版3231期。1937年2月,共产党代表团抵达南京,在抗日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谈判,周恩来等提出公开出版机关刊物的问题。1938年1月11日,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
来源:论文网
2018-03-02 14:03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长江局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它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毛泽东曾给予《新华日报》以很高的评价,称其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武汉失守后,《新华日报》迁驻重庆,继续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中间性质的报纸都被《新华日报》争取过来,从而形成一种与反动、分裂...
来源:论文网
2018-03-02 14:03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