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十四年,血与泪浸染。多少国人此中殇?三千五百万!江山残,家国难,人间炼狱何以堪。自从甲午落衰败,耻辱近百年。但何时,不见志士勇征战?淞沪畔,平型关,前赴后继星火传。更溯远,至明朝,戚家军威,打得倭寇闻丧胆,龟缩小岛砚。 而今胜利八十年,大国有威严。中华既已立四海,何惧诏使告天下,历史不容纂。恨世间,豺狼犬,挑衅窜掇钻明暗
来源:文/洋金强
2025-07-28 10:07
锲而不舍 我的老家位于豫北粮仓卫南坡,卫南坡因位于卫河以南而得名,曾是黄河故道。《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率领军民在此治理过黄河水灾。黄河改道后,卫南坡就成为一马平川的沃野良田。因此,卫南坡曾是支援抗战的重要粮区。一到秋天,卫南坡上是一望无际的玉米,青纱帐成为爷爷他们抗战的最佳阵地。直至今天,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丰收一个卫南坡
来源:文/陈相印
2025-07-28 10:07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八十周年 青铜的号角在纪念碑上醒来 震落八十年的积尘,锋芒如初 它曾在卢沟桥的残月下嘶吼, 在台儿庄的焦土里淬火 在平型关的隘口劈开寒霜 历史是一册被弹孔贯穿的日历 松花江的冰层下仍有呐喊 太行山的褶皱里藏着电波 南京城墙的砖缝渗出血色星光 三十万颗不灭的星 在每个黎明前校准我们的...
来源:文/沈德炳
2025-07-28 08:07
——基于《新华日报》与《大楚报》社论的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以1938年至1945年中共《新华日报》社论与1939年至1945年汪伪政权《大楚报》社论为中心,从政治动员、文化塑造与国际报道等三个方面,剖析抗战时期中共与汪伪政权宣传话语的博弈。具体而言,在政治动员方面,中共通过《新华日报》实现抗战话语的人民性实践,建构民族共同体;而汪伪政权
来源:文/马浩楠
2025-07-27 14:07
王不留行离熟地,头戴八角别故乡; 秋路横遭六月雪,夏途偏遇百里霜。 鹰不泊来鸟不宿,狼毒苦菜就茅根; 坚韧不拔穿破石,铮铮虎骨倍精神。 白首厚朴老少年,腊梅花开别样红; 弱冠苏子赤小豆,孩儿参效胜天雄。 何惧湍急寒水石,浩气长存万年青; 战火烧剩半边旗,高擎向前引红藤。 军歌嘹亮赛神曲,遍播红种蒲公英; 昨日打
来源:文/杨鸿台
2025-07-27 15:07
80年前 那场炮火烧到了我们的眉目 豺狼铁蹄踏进了祖国的心脏 血雨腥风刮得我们妻离子散 刹时 山河破碎 家破人亡 松花江在流泪 黄河在咆哮 民族在泣血 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风雨飘零之中 枪声 炮火 鲜血 废墟 残尸 哀号 交织一片 写就中华民族沉重的耻辱史和血泪史 80年前 在民族危亡 国家崩溃之际
来源:文/谢武奇
2025-07-27 14:07
摘要: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东江纵队是华南敌后战场上的重要武装力量,以抗战精神为研究视域,结合全国抗战整体局势与党中央对华南抗战的部署,系统梳理东江纵队从创建至胜利的抗战历史脉络,阐述东江纵队从创建到走向独立自主、强化组织力量、灵活把握斗争主动,最终在旗帜引领下赢得胜利的发展轨迹,展现其在血火淬炼中逐步成长的历
来源:文/高田
2025-07-27 09:0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悠悠岁月留下了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建筑?位于武昌昙华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我的父亲母亲、小姨姨父等的母校中,有一座抗日建筑:第三厅旧址。第三厅建筑陪伴我的父亲母亲等度过了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但那个年代,建筑较为破败,周边还有一些老房子,甚至还有人居住,他们那时候并不太
来源:文/胡珊
2025-07-27 09:07
《百花洞大捷》 母性的大岭山 东江纵队的摇篮 九十五平方公里的胸怀里 稀稀落落的枪声 回荡在一九四一年 荔枝树的年轮中 刻录了壮士当年的精彩片段 数百日伪军 阴云满脸 成了我军的饺子馅 机枪手吕苏几个点射 日酋长濑命归阎王殿 重机枪 土枪 土炮 木棒 锄头 扁担 热血 钢骨 铁拳 全民皆兵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陋岩
2025-07-26 15:07
维我强汉,尚德布新。深仁厚泽[1],郁郁彬彬[2]。国祚(zuò)或有羸(léi)顿[3],礼乐教化俨存[4]。近世积贫,创巨痛深。群盗咄咄环视,诸夷频频犯境。倭奴祸心,厥罪惟殷[5]。久有亡我之志,素来负固不宾[6]。丰厖(máng)迁燕,筹策中印围猎[7];吉屦(jù)幽囚[8],进退华夏肆勤[9]。民皆崇武[10],士者思侵。权贵贪我疆土,庶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刘洹岑
2025-07-23 16:07
古老的太湖,形如猪仔,东起吴江西至长兴的南太湖岸线极像猪仔的背脊。与太湖垂直的180条纵浦和与太湖平行的5条横塘构成了古太湖塘浦圩田水利工程系统。以纵浦为经、横塘为纬织就了一张水网,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绵长又纵深的太湖芦苇荡,拥挤又密集的村庄聚落,成群又相连的圩围,广袤又葱郁的桑园,都被各类水域环绕,成为太湖平原游击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姚阿江
2025-07-23 16:07
爷爷赛道芝,生于1912年5月16日,卒于1981年5月24日,享年70岁。姥爷徐一山,生于1913年7月16日,卒于2011年10月7日,享年99岁。姥爷是南下干部,1955年9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为江苏省首任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爷爷虽去世比姥爷早,但我近距离接触他的时间相对比姥爷多些,而姥爷虽说年近百岁,我却只接触过三次。然而,不管在一起多长时间,他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赛自泉
2025-07-23 16:07
黄帝神农创神话,江山代代美如画。 物华地灵招贼寇,烽烟万里长城下。 带血手掌四万万,换得日月新光华。 欲言又止歌不尽,唱与此心是华夏。 八十年前,抗战胜利。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 群凶肆虐,烈士怀德 。 泽及四海,德行五湖。 公等一身,垂范后人。 椒桂敬奠,以酬英魂: 百年功业,矞矞皇皇。 乡之后人,沐
来源:文/周海洋
2025-07-22 08:07
傍晚,我站嘉陵江畔,看货轮破开水面,浪痕慢悠悠地铺过来,浸进脚下青石板的缝里。风里裹着些叫不出名的花香,混着江水那股子腥甜。 岸边的黄葛树老得上百年了吧,虬曲的枝桠斜斜探向江面,像是要捞些沉在水底的老话儿。树下坐个穿蓝布衫的老汉,手里捏着台旧收音机,咿咿呀呀的调子飘过来,是《嘉陵江上》。那旋律刚冒头,风好像都顿了顿,江水拍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王治刚
2025-07-21 17:07
2025年4月7日,湖南湘乡枚坪五组金色童年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春日的暖阳里。96岁的彭海松老人坐在院墙边的竹椅上,手指轻轻抚过脖颈处一道淡褐色的疤痕,那道蜿蜒的伤痕如同一条沉睡的苍龙,在他布满皱纹的皮肤上蜿蜒盘旋。 这道触目惊心的疤痕,将时光倒带回81年前那个血色黄昏。1944年6月2日(农历五月十一),侵华日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吴媚
2025-07-21 17:07
一声声此起彼伏大义凛然激扬正气高亢犀利高举起呐喊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同仇敌忾看准了敌人把他们消灭把他们消灭冲呀,杀-----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舍身忘我英勇顽强万山丛中青纱帐里 侵略者胆战心惊望风披靡东西南北前赴后继中华儿女同唱一首永远让侵略者胆寒的歌壮志响云霄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杜怀阳
2025-07-21 16:07
童年时期,我便听到母亲和湾里的长辈们讲,父亲未满十六岁就去了国民党部队当兵,打过日本鬼子。然而,父亲把这段光荣往事埋在心底,从不跟我们提起。长大成人后,得知父亲在文革中的悲惨经历,总算理解他对此事讳莫如深的原因。直到2015年夏季的一天,耒阳市民政局领导带着《潇湘晨报》记者来到我家采访父亲,颁发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勋章,方知父亲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朱文科
2025-07-21 16:07
八十年过去,1944年那个十六岁的少年的牙齿遗失在哪里了,梦里找了好多回。痛,是刻骨铭心的痛,是切齿割肤的痛。它让我们不能忘却,也不敢忘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44年6月23日,八年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官兵最多的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在我们衡阳上演。在47个日日夜夜里,中国国民党第十军7000余名将士,坚守孤城,与数倍于己、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文/朱文科
2025-07-21 16:07
北国的风,吹来思念的雪花,飘落在靖宇公园铜像上,您以鲜血,染我红旗,您以忠骨,奠我黑土,是我们永恒的榜样,树皮果腹,英勇抵抗,诉说着您可歌可泣的悲壮。我们的心,与您血脉永相连,回想起山河破碎的岁月,您以生命,护我山河,您以信仰,引我前行,重建我们美好家园,心怀感恩,砥砺自我,
来源:文/郑善博
2025-07-21 15:07
来源:文/谢武奇
2025-07-21 15:07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